按照住建部的预期设想,今年6月底前要完成500个城市的住房信息联网。但如今期限将至,这一目标难以实现。业内人士认为,地方政府推动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住宅产权归属问题,是住房信息联网扩围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按照住建部的预期设想,在完成40个城市住房信息联网后,今年6月底前完成500个城市的住房信息联网。但如今期限将至,显然这一目标难以实现,已变成一个愿景。何时能够实现,不得而知。
住房信息联网难推进
住建部从2010年开始推行全国房地产信息联网系统,目前已经成形的住建部“全国房地产信息联网系统”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即个人住房信息系统、保障性住房信息系统和住房公积金监管系统。
40个主要城市的联网目标,逾期8个月后完成。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住建部副部长齐骥才公开表示,40个城市的住房信息联网工作已经完成,下一阶段的目标是,在今年6月底完成500个城市的住房信息联网工作。然而,联网的扩围工作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那么,到底是为何停滞呢?
同策房地产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客观角度来看,其工作量相对比较大,数据的采集也比较困难,尤其是针对小城市的数据采集,再有就是信息共享也是一个难题。”
对此,住建部人士表示,住房信息联网的资金支持也是问题之一,地方政府没有动力去主动与住建部进行联网,而住建部在推进联网的资金使用时,也要经过发改委和财政部的批复,500个城市联网资金量不小。
住房信息联网是房产税全面扩围的基础,而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有助于推动全国房产的住房信息联网。
今年3月份,住建部、国土资源部会同国务院法制办启动了《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的起草准备工作。而如何在制度设计的进展和技术基础完善方面合理匹配,将成为推行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当前所面临的重大命题之一。
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在联网工作扩围之初,住建部部长姜伟新就曾表示,住房信息联网系统有相当的难度,但要继续努力把它建立起来。
我国在房改之后就再也没有进行过房产普查,除了商品住房以外,各地还存在大量的其他房产,可能未录入住房信息系统,包括名目繁多的保障房、房改房、自建房等。有些地区的住房信息还是纸质档案,未录入电子信息库。
那么,住房信息联网之难,到底难在哪?真的是难在技术上?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马庆斌认为,地方政府推动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住宅产权归属问题,是住房信息联网扩围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主观因素来讲,其实关键还是在于联网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很多官员是房产政策的拟定者,那么,他们的房产拥有量也会或多或少对制度的设计产生影响。针对个别的既得利益者,他们都是不愿意将自己的房产拥有量曝光。”张宏伟表示,很多的既得利益者,通过一些方式获得很多的房产,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隐私以及由此而引出的一系列问题而不愿主动配合完成城市住房信息的联网互通。从税收角度来看,这对于他们来说也将是一笔损失。因此,会形成一定的阻力。
在马庆斌看来,没有理顺的利益关系是影响地方政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国家利益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没有理顺,对地方政府来讲,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平台的设立除了消耗巨大的资金、人力之外,并没有明确的短期利益。另外一方面是在保障登记系统建立中,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这个系统的信息公开到什么程度?谁可以查?以什么目的来查?谁又来监督?在这些问题理顺之前,主体的积极性很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