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最近这段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的资产证券化,短期内还很难操作。到目前为止,想尝试资产证券化的,都是别的融资途径走不通的人。各个地方愿意拿来做证券化的资产大多不达标,而真正优质的资产却不愿意拿出来。这其中除了有办理流程上的繁简差异,更大的玄机还在于谁来买单的问题——如果是贷款资金出了岔子,承担坏账的是银行,不会直接体现在地方政府的账上,但如果是通过证券化筹集的资金收不回来,地方政府作为证券发行的主体,就不可能置身事外。显然,在地方政府看来,通过传统的土地市场筹资,比创新型融资渠道更有吸引力。
有人可能会问,地方政府推地规模加大,开发商会买吗?事实是,如果不买地,开发商会饿死。以房地产市场目前占主流的住宅地产开发流程为例,开发商用购置的土地向银行申请贷款,楼盘上市销售时从购房者手里收回首付款,再用来撬动下一轮开发,如此往复。对开发商来说,不拿地就意味着没有银行贷款,也就没有新楼盘可卖,这让开发商从哪里赚钱?所以,对房地产企业来说,拿地是必须的,问题仅仅是什么时候拿、在什么地方拿。
政策环境趋稳开发商拿地无顾虑
从当前中央对房地产市场的表态看,房地产的政策环境正在进入一个平稳期,这对开发商们是个重要利好。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没有释放新的调控信号。这并不意外,眼下除了房地产投资之外,出口、消费等领域短期内还很难看到增长亮点,当中国经济增长逐渐向“下限”,稳增长压力凸显,房地产调控政策继续加码的概率已经很小。
最近围绕房地产市场的种种信号,或意味着房地产调控模式正在被调整,现有的“需求管理”模式中正在加入“供给管理”的部分。近期敲定的棚户区改造目标堪称大手笔,五年内将改造1000万套,按每套20万元的投资额保守估算,总投资规模高达两万亿,远在去年9月份备受关注的“一万亿”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之上。另外,中央还强调落实差别化的信贷政策,加大对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和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的支持力度,等等措施与态度,与以往限制购房需求的政策风格迥异,调控目的已经不是一味打压,而是引导市场发展。
当调控环境趋于平稳,开发商的心里也就基本有了谱,该拿的地会放心大胆地继续拿。更何况,趁着地方政府急着还债的时机还能享受一定优惠。
相比东部和西部,目前中部地区房价调整的压力最大。西部大部分城市的房价还处于低位,东部有源源不断的流入人口在支撑,但在中部地区,不少城市的房价在过去几年内一度迅速上涨,尤其是很多中部的三四线城市房价比区域核心城市涨得还快。例如湖北,三年以来宜昌房价涨了12.42%,在武汉10.38%的涨幅之上;湖南株洲的房价则暴涨60.49%,远高于长沙的34.88%。但这些城市当真能撑得起这么大的房价涨幅?
其实,越是三四线城市,在这次地方债审计中越被动,越有可能在土地供应上采取激进的做法。这里涉及到各城市的财源问题。大城市有不错的产业基础,有产业就有税收,政府的还债能力比较强。但在中部的很多小城市,当地产业发展水平有限,长期以来基本上是靠卖地收入维持地方财政运转。有调查数据为证:在上海等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与地税的比值大约1:6,但在唐山等三四线城市,这一比值高达1:1。还债压力的倒逼,很可能导致下半年中部地区三四线城市的土地供应量激增。7月份宜昌的土地出让宗数创下了今年新高,土地出让金达20亿元,出让面积的同比环比纷纷上涨,已经开始露出苗头。三四线城市压力增大
相比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得花更长时间来消化库存。按业内人士估算,北京现有土地库存的消耗时间不足两年半,上海和广州分别不足一年半和一年,但部分三四线城市要消化已有的在售住宅面积,需要6年以上,市场供给已经超出了真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