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已经使得学区房成为一根火爆的“接力棒”,前一任家长会在六年或者三年后抛出,而新的家长则在群起而争抢,比拼的是金钱和对学校的期盼,而今开发商也已在觊觎这根“接力棒”了,那么,学区房这根“接力棒”未来将会如何传下去?
“学区房”的说法教育部门并不认可
事实上,“学区房”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学区房”是房地产市场的衍生品,同样也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个独特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去购置、租赁教育质量好的学校学区的房产。
西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房产资深人士介绍说,“学区房”大致可以分作三类:一种是本身就处于公办学校的招生范围之内的房子,不需要额外交费,就能上对应的中、小学,但是要注意学区的变化以及学校的入学要求;第二种是开发商和学校达成某种协议,比如开发商为学校盖教学楼等,购房的业主会有上学名额;最后一种就是单纯的距离学校比较近,家长图个孩子上学方便,“至少孩子早上能多睡一会”的房子。此外,也有看法认为,“学区房”还有一种形式,类似于品牌输出,由开发商和学校联合办学,学校提供管理和教育资源,开发商在自己新建的楼盘提供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
不管怎样分,“学区房”的背后实际上是教育资源在主导,如果没有名校的支撑,实际上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学区房”概念了。
但房产行业人士的“学区房”说法,并没有得到教育部门的认可。记者日前就此采访西安市教育局,在填写《新闻采访登记表》时,就被要求就“学区房”作出解释。对于采访要求,西安市教育局相关工作人员解释说,因为休年假的缘故,登记表仍在审批之中,审批之后会及时沟通记者。直到记者发稿前,还没有结果。此后,记者和部分公办中小学沟通,对方也多表示没有听说过“学区房”说法。
在西安市教育局原副局长、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看来,“学区房”表面看是个房地产问题,但实质上是个社会现象,所谓“学区房”本身在政策、法规当中并没有相关的认定。
记者说话
只是换个“马甲”
调查了一圈“学区房”,却不由得想起了“赞助费”。
记者在二十多年前上学,就屡屡听到“赞助费”一说。那个时候,如果跨了学区,家长往往要掏一笔不菲的钱,孩子才能继续上学。而今的学区房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只不过是把直接交赞助费改成了从开发商手里买房,或者从某些前任学区房业主手里接“接力棒”。
思量之下,还算是有进步,至少避免了交纳赞助费所带来的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但是,把择校变成择房,仍然是一种变相的不公平。明里买房和暗里交择校费,在结果上没有多大的区别。家里经济条件好些的孩子就近进好学校,条件不好的孩子只能靠边站。
正如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所言,“学区房实际上是公平受教育权利不能实现的结果。”无论是暗交赞助费,还是明买“学区房”,看来只是换了个“马甲”。(西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