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注“病”转向关注“人”——
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全科医生培训应更注重医患沟通、团队合作、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等内容
杨瑞红做全科医生有些年头了。原来她是一名内科大夫,四五年前,她所在的山东淄博市张店区凯瑞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荐她参加了全科医生的在职培训,那是淄博市较早一批全科方向的转岗培训。
“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有一年多,也在培训基地各科转了一圈,考上了全科医生的执业资格证。”但是,工作几年后杨瑞红发现,自己还是最擅长内科,其他科都不太擅长,她特别希望能再脱产深入地学习,拓展相关各科的知识。
杨瑞红的困惑似乎延续到该中心正在接受全科培训的杜新菊身上。杜新菊在区医院已经轮转了十几个科室,可是不太自信,她认为很多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知识没学到,比如怎么和居民沟通、怎么进行健康教育等。
对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副主任潘志刚认为,我国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内容和方式都不统一,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记者调查发现,各地培训中,授课的老师大多是二级以上医院的专科医生,缺乏全科方面的知识培训,时间也比较短。这与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医疗结构有关,目前我国以专科教育模式为主,医疗资源向三级医院集中。本应处于金字塔底座的基层医疗卫生人员,一直未能建立科学规范的培训体系和制度,导致低水平重复培训多,政府投入的效果不太明显。
《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病人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被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可见,全科医生是预防疾病的一道防线,其工作重心已从过去的“治”转向“防”,这是医学模式的变革。全科医学的培训模式必须随之转变,从关注“病”转向关注“人”,更加注重医患沟通、团队合作、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培训。
台湾联新国际集团总执行长张焕祯认为,这正是全科医生区别于专科医生的最大不同,即以“全人”的角度去理解病患的健康需求,而不仅仅是治疗疾病。以失眠为例,如果去看神经科,医生只会问患者是否脑部等器官上出了毛病。但如果是碰上训练有素的全科医生,除了器官之外,他还会关注病人是否因为情绪以及环境的变化而引起了失眠。
2
从求数量转向重质量——
要建立人才准入、评价与退出机制,明确职业发展前途,让全科医师能真正留下来、用起来
北京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杜雪平,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出了一套全科的规范化教研方法,迅速提升了中心医生的服务能力,该中心也成为全国全科医师的培训基地,杜雪平因此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笹川卫生奖”。
事实证明,全科医师培训不能急于求数量,必须要进行规范化培养,建立人才的准入、评价与退出机制,明确职业发展前途,让人才能真正留下来、用起来。
上海从2000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试点工作。去年,上海市将全科医师培训全面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今年5月,“上海市中美全科医学培训与交流中心”成立,推出“5+3”全科医师培养新模式,即以5年医学本科学历教育为基础,再加上3年的全科医师培训,进一步建立标准化的全科医学培训体系。
从2006至2009年,上海共招录全科医师培训生367人,目前已全部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员成为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骨干,担起了“健康守门人”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