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医院外景)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吕丽霞 刘春荣)日前,丹凤县江南医院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这些客人一进医院便鸣放鞭炮,并将一面书有“医德高尚温暖人间,悉心照料热心关怀”的锦旗送到市县政协委员、江南医院院长武双善手中,患者王绿琦向在场的医生护士深深地鞠了一躬,含着热泪说道,感谢你们,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给了我希望。
原来,去年6月份,正在建筑工地干活的丹凤小伙王绿琦突然碰到头顶上的高压电线昏迷。事发后,王绿琦在省城大医院进行治疗,花费30余万元,一边胳膊被截肢,另一边肢体坏死伤口感染,经济上难以支持,只好放弃治疗。被拉回老家等死的王绿琦伤口感染十分严重,老父亲万般无奈来到江南医院找到武双善院长寻求救治。武双善和院里的大夫上门为王绿琦会诊后,接王绿琦住进江南医院接受治疗。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为王绿琦截去已坏死的半截胳膊,虽然失去双上肢,却阻止了全身感染捡回了一条命。在江南医院的治疗费用3万余元,但王家欠了医院1.2万多元,江南医院给其免了。
出身医家
今年41岁的武双善出生于丹凤县土门镇一个被称为“洋芋沟”的小山沟里,武双善的父亲在当时是远近闻名的能人,因为他是村里的赤脚医生。
从小闻着淡淡的药香,看着父亲用几把草药将病中的孩子治好,几粒小白药能让痛苦不堪的乡邻恢复健康,手脚麻利地为病人处理伤口,武双善就觉得父亲特别伟大,心里充满了自豪感。
耳濡目染,他也渐渐地体会到了父亲的艰辛。那年大年三十,家家都高高兴兴地做团圆饭,一大早父亲却背着医药箱出门了,下午吃饭时左等右等不见父亲的身影,他就眼巴巴地盯着屋后的坡路,许久才发现父亲背着药箱,布鞋上裹着草绳,手里拄着棍子,连溜带滑地下来了。可能因为走了太久的路,浑身热气腾腾的。在父亲的讲述中他才知道,因为下雪路太难走,他几乎大半天都耽搁在路上了。从那一刻,他慢慢地懂得了医生的不易。
夜间无事时,父亲总喜欢和他们兄弟坐在一块,给他们“唱书”、讲故事,给他们讲一些做人要“积德行善”的道理。初中毕业时,武双善报考了商洛卫校,决心学医,做一个像父亲一样能够为群众解除痛苦的人。
不断深造
1993年,武双善从商洛卫校毕业回到丹凤县城,成为县医院第二门诊部一名医生。
刚开始,他在老师的指导下看病,很快就能独当一面,对付一些常见的病症。一次,一位肠梗阻病人来医院就诊,当时医院条件所限不敢做,只得采取保守疗法,最后耽误了病情,病人不得不转院做手术。后来,他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这种手术风险很小,大些的医院一做一个好。由此,他认识到,业务工作,技术是第一位的,小医院接触的病员少,医生自身业务能力有限,所以很多病都没法医治。于是,1994年他决定到上一级医院进行深造。
当时,武双善是一名合同工,每月只有五六十块钱的工资,他找熟人联系学校,凑钱到商洛市中心医院进修。1996年,他又一次到市中心医院进修。经过学习,他在影像等方面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1999年,武双善第三次进修时,发现周围的实习生虽然比自己年龄小得多,但医学知识丰富,实习生告诉他,医学理论也与时俱进。受他们的启发,他决定进入省上的大医院进一步学习。2004年,他参加成人高考考上了第四军医大学临床医学大专班。当时,武双善已31岁,而立之年的他深知这次学习机会的不易,每天都在教室和宿舍里学习。那几年,他周末除了偶尔回丹凤看看诊所里的妻子和孩子,大部分都是在宿舍学习或是在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到了晚上,他就和班里学习好的同学交流,弄不懂的问题就向他们请教。两年后,进入实习阶段,给老师帮忙写病历,有时早上进医院到晚上很迟才出来,一连几天都见不到太阳。若有上手术的机会,他会在前一天查资料,看相关方面的医学书籍,以便在手术中尽量协助老师。渐渐地,他成为老师身边的得力干将,经常和老师探讨病例,在一些手术中也能提出不同的诊疗观点,得到老师的认可。2011年,他又报考了西安交大工商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班,成为商洛医疗界职场专业管理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