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彭丽娟 记者 宁启煜)1月6日,商洛学院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研讨会,我市一批对传统文化卓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他们纷纷对商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建言献策。
近年来,我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开发十分重视,市上成立了专门研究机构,负责对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和审定,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截至目前,我市各县区共申报和审定非物质文化遗产119项,其中已成功申报为国家级3个、省级19个、代表性传承人8个。
商洛学院作为我市最高学府,也十分重视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他们成立了课题组,由纪委书记教授王思怀任组长。课题组历时3年时间,对商洛各县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撰写出了《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一书,这是商洛首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专着,填补了商洛在此领域的空白,市委书记魏增军专门为该书作序。
在研讨会上,原市人大副主任、西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杨武指出,文化发展是商洛发展的重要战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不仅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贯彻落实,更是对文化强国战略的积极响应,对商洛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该书定位准确,资料翔实,内容涵盖广泛,操作性强,为商洛文化的保护、抢救、开发指明了方向,为政府决策提供了依据。作为商洛的最高学府,希望商洛学院发挥对商洛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将文化优势转化为应用型研究成果。
原市博物馆馆长,研究员陈道久说,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起步较晚,商洛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尽管从观念、认识、理论、行动等方面来讲,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但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发展前景看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承是个宏大的课题,期望商洛学院的专家学者承担起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使命,在特色美食、戏曲艺术、生态旅游等方面加强研究,为商洛特色文化的开发利用做出贡献。
商洛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主任杨增强教授和中文系主任黄元英教授是研究商洛民俗的专家,他们也分别指出,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对发扬光大商洛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提高民众的素养,建立一个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他们都指出,要使非物质文化活动自觉得到广泛传播,普及和深入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才具有生命力,也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经济搭台,文化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