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读写困难儿童需要政府助力
“普及读写困难的概念光靠呼吁是不行的,必须要立法,将学习读写障碍纳入到法律的服务里面,否则不会受到人们的重视。”全国学习障碍研究会副会长刘翔平教授说。
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内地都还没有关于读写困难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措施。
陈真曾找到学校校长沟通读写困难的问题,最后校长被她说哭了,表示自己教了30多年书,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看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后,校长向上级部门申请到读写困难研究比较成熟的香港去了解相关情况,但是上级部门却认为这是个体问题,不具有普遍性,这件事情最后不了了之。
今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名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全国加强关爱读写困难学生,切实落实教育公平的提案》。
在提案中,他提出5点建议,如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读写困难儿童在校的融入教育;成立读写困难生救助性康复训练经费制度;建立家长求助热线,委托相关专业机构提供电话远程咨询服务;将每年的4月24日定为“读写困难日”等。
2011年、2012年,北京市朝阳区政府连续从一家致力于改善读写困难儿童能力和环境的专业教育机构购买了两期服务,包括引进专家到朝阳区各小学对老师和家长进行公益讲座,普及读写困难知识,给予一部分接受矫治的孩子财政补贴等。
刘凯军是一名读写困难儿童的父亲,孩子的老师在上了读写困难知识普及课后,才明白原来孩子的种种表现是因为有读写困难。随后,刘凯军带晨晨到专业机构进行矫治,并享受了一定数额的政府补贴。不过,他表示,现在的矫治课程费用还是偏高,希望政府能够持续购买并加大补贴力度。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刘翔平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学校不要只抓应试教育,也要重视素质教育,“读写困难的特殊教育对学校来说短期内没有收益,学校就看分分分。”二是老师应当多看相关的书,多学习读写困难方面的知识。
“现在对残疾人是比较重视了,读写困难儿童不是严重残疾,也是特殊儿童,却得不到任何重视。人又比较多。”刘翔平还认为,社会要把读写困难儿童的特殊教育当做一项公益事业。
爱因斯坦、乔布斯也曾存在读写困难
面对读写困难儿童,家长们并非无事可做。相关专家表示,家长可以为孩子做3件事:
第一件事是家长要理解孩子,并与老师沟通,让孩子获得老师的理解。吴静在知道孩子存在读写困难后,对小木的理解多了,打骂少了。小木的心理压力也小了,读写能力有所改善,从而也更有信心。
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格外重要。在得不到老师理解的情况下,陈真依然坚持与老师沟通,她给了老师一本书《克服孩子的阅读障碍》。老师看后感慨:从业以来,一直都有这一类的小朋友,现在才知道是这个原因。
第二件事是要挖掘孩子的特长,进行定向培养。读写困难与智商没有必然关系,是由于大脑与小脑的信息传达出现障碍,才会导致这些人的学习过程很困难。很多名人也存在读写困难,如达芬奇、爱因斯坦、丘吉尔、乔布斯等。读写困难儿童虽然在读写方面落后于同龄人,但是在记忆力、听力、绘画、音乐、计算机、数学等方面往往会有天赋。
比如,二年级的嘉嘉记忆力就十分出众,“10个词给她念一遍,她能一字不漏地复述出来。一个三四十字的句子,念一遍,她也能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陈真说。同样是二年级的东东,在数学、绘画和计算机方面则表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第三件事是带孩子到专业机构进行矫治。读写困难无法自愈,但是,通过矫治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2~7岁是矫治的最佳年龄,越早矫治越好。
嘉嘉每周到香港上读写困难矫治课,陈真表示,嘉嘉有了20%的提高,“以前25%的字都会写错,现在就只有5%吧,我觉得差不多已经接近正常的程度,已经是很好的了。”
矫治后取得的成绩,也让孩子能够重新建立起自信。“以前一要写作业,东东就叹气,要哄着骗着他写。”常虹说道,“现在是他愿意写,有信心独立写完,会对我说‘妈,你去看书吧,过一会儿我给你个惊喜。’”
专家还建议,可以尽早开始亲子阅读,以防止和改善读写困难。 (文中受访家长及儿童为化名)(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