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为留守儿童安装了“户户通”电视接收机,课余时间,留守儿童们就可以收看更多电视节目了。
春暖花开时,老师们带着留守儿童去感受春的气息。
放学后,留守儿童们正在图书阅览室里猎取课外知识。
商洛日报讯(见习记者 张萍)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市妇联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全市目前有留守儿童12.2万人,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外出4.8万人,一方外出7.4万人。如何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舒适、健康的学习与成长环境,需要社会各方的关注与努力。近年来,丹凤县黄柏岔完全小学正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当地的留守儿童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
“代理妈妈”温亲情
5月31日,雨后放晴的天空格外蔚蓝,丹凤县峦庄镇黄柏岔完全小学里热闹非凡,孩子们正在用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节目欢庆“六一”。绚丽的舞姿、灿烂的笑容逐一绽放,悠扬的歌声响彻整个学校。今天,这群留守的孩子们是快乐的。
12岁的周洋今年上5年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从小便和年迈的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可因为这两年外公身体不太好,年幼的周洋只好在学校过起了寄宿制生活。在今天的合唱节目中,周洋担任领唱。站在舞台上,拿着话筒的周洋自信满满、歌声嘹亮,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笑容四溢的表情,很难让人联想到其实一年前他还是一个胆怯、自卑、不爱说话、上课不敢发言的孩子。
黄柏岔完全小学地处丹凤县北山,距县城42公里,距峦庄镇8公里,学校里像周洋这样的留守儿童共有95人,占在校学生的58.6%。据校长孙学军介绍,学校里留守儿童中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6岁,他们享受不到父母的温暖叮咛,只能在隔辈或亲戚有心无力的关爱中徘徊,亲情的缺失和对父母的思念,影响了他们在心理、身体、学习及行为习惯方面的成长。有的学生变得寡言少语、自卑,不愿与他人交流,在学习上自信心不足。学校为了解决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问题,为每位留守儿童寻找了“代理家长”,方淑娥老师就是周洋的“代理妈妈”。
“一开始我接触周洋的时候,他特别内向,叫他呢,他半天不答应,上课的时候从来不主动举手发言,有时候还默默流泪,经常一个人待在人少的地方,看到孩子这样我特别痛心,我决定一定要给这群孩子更多的关爱。”方淑娥对记者说。自从方淑娥担任周洋的“代理妈妈”后,课堂上,她主动叫周洋起来回答问题,不管对错,都会给周洋以鼓励;周末时,她把周洋带回自己家去,给他洗头、洗衣服、做好吃的,可周洋初到方淑娥家时,非常拘谨,坐那动也不敢动。随着方淑娥不断的爱心给予以及学校常年的感恩教育,周洋的性格一点点发生了变化,笑声多了、话语多了、举手次数多了、成绩也进步多了。“周洋现在特别开朗、特别自信,与同学相处的也非常融洽,在近期的一次考试中,他的语文成绩还考了全班第一,今天早上又拿了两个奖状。”说起周洋的现在,方淑娥特别开心。
创建“留守儿童之家”
2011年,黄柏岔完全小学成为陕西省首批试点创建的15所“儿童成长家园”项目学校之一。通过20多万资金的投入,学校重新打造了体育器材室、音乐室、美术室、计算机室、图书室、六间儿童公寓、心理咨询室、卫生保健室、亲情聊天室、营养餐厅、留守儿童活动室等十余个大气、美观、现代化的关护留守儿童场所。学校在市、县妇联会及教体局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一个比较优越的“儿童成长家园”,开通了互联网、亲情电话;配置了音响、图书、爱心雨伞、常用药品;增添了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象棋、跳棋等活动器材,具备了“家”的硬件。
走进留守儿童公寓,这里既有家的温馨,又有良好的学习设施。学校依据学生特点设计了床柜一体的钢架床,统一购置了床单、被罩、毛巾、梳子等日常生活用品;精心制作了带护眼灯的写字台、小书架,每生一个,便于学生读书学习;墙壁的颜色依据男女特点而有别,男生天蓝、女生粉红;每个公寓均安装了空调及亲情电话,制作了亲情联系卡。当记者进入一间女生公寓时,留守儿童刘玲玲正在利用公寓里的亲情电话与远在外地打工的母亲分享喜悦:“妈,今天‘六一’儿童节,我表演节目了,老师和同学都夸我演得好……我这次考试的成绩又进步了,老师和同学都对我很好,你不用担心我……妈,我想你,你过年的时候一定要回来呀……”
现代网络的发达,使得人们的交流沟通更加便捷。峦庄镇中心校校长江奕良告诉记者,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学校为亲情聊天室内购买了两台电脑,接通了网络,安装了摄影头,老师们也专门为留守儿童申请了QQ号,周末时,留守儿童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与父母进行视频聊天。
学校的图书阅览室在周一至周五的午间、下午的课后以及双休日对学生开放,这里是留守儿童陈雅的乐园,她告诉记者,图书阅览室是她静心休息的避风港,钻到书本里,她不仅猎取了很多课外知识,也会暂时缓解对父母的思念。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之家”的硬件设施齐备了,但要想把“留守儿童之家”建成真正的温馨之“家”,便需要亲情的注入,需要从细微处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黄柏岔小学在“家”的维护上,始终把“亲情”当做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校长孙学军常说“在社会上,人就像一粒沙子,本来是互不依靠的,但亲情就像粘合剂一样,把大家聚和在一起”,为此,每逢节假日,学校都会开展以“亲情”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穿越交流的阻碍与屏障”游戏,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去理解父母、如何更好地与父母交流,从而缓解他们对亲情的饥渴;每逢节假日或留守儿童过生日、老师或代理家长们总是想在孩子的前面,老早准备好节日的小礼物,一包饼干、一顿丰盛的晚餐,都会让孩子们高兴一整天。
翻开留守儿童档案,里面有每个班主任或代理家长记录的留守儿童近期的心理变化、成长状况以及他们的关爱经验。教师郑志堂有这样一段记录:“周四午饭时间,发现汪世鹏没吃饭,就问他为啥不吃饭,学生说他不想吃,我一想不对劲,经过再次关心询问,才知道孩子没钱了,我立即从口袋里掏出5元钱给他,孩子接过钱,活蹦乱跳地拿着碗吃饭去了”;教师李强国在他的《关爱留守儿童点滴做法》中写道:“为了让孩子和家长更好地沟通,我便组织孩子们给家长写信,提示他们从哪些方面写,写好后我统一去邮寄。周末我在留守之家教孩子们一些音乐和书法知识。有时一起去爬山,讲解父母的不易,让孩子们认识到父母在外打工对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是应该引以为豪的,而且勤劳朴实的父母本身就是学习的榜样”;“查永波今天又想他妈妈了,他把自己锁在房子里,任何人都不让靠近,还打电话威胁他妈妈,说不回来他就不上学了,我在门外给他作了近半小时的思想工作,才让这个倔强的孩子打开门,我抱着他,耐心地疏导,孩子的情绪才逐渐平静下来”,这是青年教师姚晓娜的一段记录。
“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不能只是一阵子,必须要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丹凤县妇联主席李娜说:“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部门,要发挥主阵地作用,在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安排,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让孩子感到有很多人在关心他。但要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单靠学校也难以胜任,政府、家庭和社会各界必须要有统一认识,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给留守儿童更多关爱。同时要加快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民本地就业,让孩子留在父母身边,才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