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七夕,不仅关乎爱情,更是人生成长的过程。当美好种植在心中,那种善和纯美会随着我们的成长生根发芽。
我们曾这样过七夕
70后:趁大人睡着了,去葡萄树下听“情话”
“小时候,奶奶常给我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还说七夕晚上,在葡萄树下能听到牛郎织女说情话。”1976年出生的王先生说,在他六岁时的“七夕”前,他向亲戚要了一棵葡萄树苗,栽在屋前的菜地里,为了等到“七夕”去听牛郎织女说话,他每天都很认真给葡萄树浇水。
“七夕”当天后半夜,趁大人们睡熟了,他悄悄跑到葡萄树苗边,趴在地上想要听牛郎织女说话,但除了蛐蛐叫、青蛙鸣,他什么也没听到,只看到满天的星星和田野里飘飞的流萤。
“我以为我心不诚才没听见。第二天还去问奶奶,奶奶说等我长大了,就能听见了。”王先生笑着说,长大后他才明白这只是神话传说,但“七夕”的美妙期待给年幼的他留下了美好回忆。如今,他给6岁女儿讲“七夕”的故事,但城里没有葡萄树,有时连星星都看不见。“现在每到七夕,我总想到去世多年的奶奶。”王先生伤感地说。
我们为什么不过七夕
80后、90后:错把“七夕”当成公历7月7日
“牛郎织女星在哪里我都不知道。”在城南一广告公司上班的80后郭女士说,自己对“七夕”完全没有概念。郭女士从小生活在西安城区,小时候虽然能看到很多星星,但她根本不知道牛郎、织女星是哪颗,“家人没怎么跟我讲过,我也从来都不过七夕节,对我来说,七夕还不如五一呢,五一还能放几天假呢。”
1982年出生的潘娟从小生活在农村。“小时候父母讲过牛郎织女的故事,但没有去葡萄树下听过。”潘娟说,儿时的自己更多的记忆是日本产的动画片。而对于“七夕”这个所谓的节日,自己从来都不过。
90后的小路,是陕师大大二学生。“小时候从故事书上看到过牛郎织女的故事,父母没讲过,对七夕也没啥感受,”小路说,自己没有男朋友,所以从来不过“七夕”,身边有男朋友的同学,大部分也都过西方情人节,过“七夕”的人比较少。
西安交大大一学生李钺拯出生于1993年。“七夕的传说,我都是小时候从磁带和图书上知道的,将信将疑吧。”李钺拯说,他没去听过牛郎织女“说话”,因为“小时候可玩得太多了,游戏机,电脑,足球……”
李钺拯说,有一次,好几个同学还把公历的7月7日当成“七夕节”,查了日历后,才知道“七夕”是指农历7月7日。
我们为什么要过七夕
美好愿望寄托着人们的精神信仰
七夕对百姓生活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什么影响?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赵与共说,在一个社会的文化系统中,节日和习俗很重要地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七夕的神话传说,为什么能代代传诵?因为它寄托了民众期盼有情人终成眷属、希望婚姻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望,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寄托着人们的精神信仰,发挥着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的功能和作用。
但现在因为一些传统民间习俗和活动消失等原因,导致很多人精神上缺乏信仰和寄托。
同时,因为年少时,人们与社会的接触比较有限,留下更多的是温馨美好的回忆,而当人们长大后,要面对很多的压力,而当下,人与人之间存在较多的不信任,所以,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就成为生命中的一道亮光。
80后、90后生活的时代,很多旧习俗基本上已经消亡,使得他们没有更多机会去亲历和体验传统习俗,无法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古人爱情
碑林博物馆鸳鸯七志:北魏夫妇的爱情见证
在这个特定的节日里,碑林博物馆诉说古人爱情的“鸳鸯七志”墓志,让不少人慕名前来寻找。在碑林博物馆碑廊一西侧墙上,镶嵌着一组墓志,它们被称为鸳鸯七志,这些墓志刻于北魏时期,是7对夫妇的墓志,以北魏元氏宗亲为主,分别是:穆亮及妻尉太妃墓志、元遥及妻梁氏墓志、元珽及妻穆玉容墓志、元谭及妻司马氏墓志、元诱及妻薛伯徽墓志、丘哲及妻鲜于仲儿墓志和元鉴及妻吐谷浑氏墓志。这些墓志均刻于公元500年左右,虽历经1400余年,但志文中的一言一字,均记载着墓主人“生死契阔”的爱情故事、举案齐眉的甜蜜。
其中元珽及其妻子穆玉容志文中这样记载,元珽(493-526)是北魏景穆皇帝之孙,穆玉容(483-519)自幼聪慧机敏,元珽之父非常欣赏穆氏家族的忠孝,也慕名穆玉容的美名,虽然她比元珽大10岁,但仍然向穆家求婚。穆玉容嫁给元珽后,遵守礼德,“家富绢谐之欢,亲无嫌怨之责”“奉上崇敬,接下俞温”,二人感情甚睦。而元诱夫人冯氏的志文中记载,冯氏嫁给元诱后,孝敬公婆及姑舅等,深得元氏家族敬爱,死后“慈姑抚恸,亲里沾衿”。来自山西的参观者杨静说,这鸳鸯墓志向人们诠释着爱情的本质,让人充满感动。
我有疑问
“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吗
近两年,七夕节被打造成中国情人节,成为商家促销的噱头。不过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乞巧文化高峰论坛上,是否有必要将“七夕乞巧节”改造成“中国情人节”,再度成为与会者聚焦的话题。一些专家呼吁,别把“七夕”过成“情人节”。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表示,当下在国家级传统民俗节日的保护过程中,七夕节的文化内涵被胡乱歪曲贬损的情况最为严重,特别是以打造所谓“东方情人节”的名号、以与时俱进迎合现代化为借口,故意篡改七夕节的主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赵与共说,其实把“七夕”打造成情人节也是有所不符的,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苦楚的,一年才能相见一次,打造成情人节与该节日的文化内涵也有很大区别,为了挽留民俗而宣传改造,这是缺乏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
七夕起源
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
8月13日是农历七月七日,也是传说中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
七夕,原名乞巧节,起源于汉代。古代民间七夕节有许多习俗,穿针乞巧,以七彩线穿七孔针,捉喜蛛,以乞巧,因为织女是灵巧智慧的女神。七夕,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女儿乞福节、乞巧节、妇女的乞子节、老人的祈寿节、广大人民的祈愿节。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赵与共说,七夕节的习俗在现在的城市里几乎看不到了,但是在农村的个别地方还有部分保留。在大荔县许庄镇大壕营村,每逢七夕,村里的人们都会敲锣打鼓、泡巧芽、迎巧、唱乞巧歌、穿针线,祈求心灵手巧、生活安康。
当花店遇到七夕
8月12日下午5时,咸宁西路一家花店里,任湘和店员们正在忙碌着,门口一张红纸上关于单身和已婚男士遇到七夕时,如何用鲜花表达爱意的文字吸引着路人的目光。“七夕是咱们自己的情人节,虽然生意没有2月14日情人节那么火,但是依然比平日要好很多,我们正在包的花都是客人为明天的七夕预定的。关于玫瑰花语,除了自己的理解,也结合了七夕节的特点,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在七夕为自己心上人送上一束鲜花。”任湘一边忙碌着一边说。(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