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某集团军举行实兵对抗演习,按行动方案,5艘船艇输送营属炮兵分队,10时在某岸滩登陆。导演部“算计”:10时登陆,此海域潮水正处高潮且岸滩坡度较陡,炮兵分队不用涉水就可冲击上陆,何不来个落半潮时登陆,看看他们的武器装备如何上岸?12时30分,船艇在某岸准时抵滩。分队指挥员接到炮兵指挥班报告:沙滩平缓,艇艏水深2.5米。只见炮兵分队借助准备好的飘浮器材,成两路队形武装泅渡上岸,并在岸滩一线迅速占领阵地发起攻击。
尽管泅渡人员装备“战损”较大,但导演部对他们“全潮时登陆意识”却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某炮兵分队指挥员说,我们这种意识也是被“逼”出来的、被“磨”出来的,在平时训练中,船艇大队出过多次类似的“难题”,现在我们才能应对自如。
在联合中打造“信息航母”
联合作战是以信息为主导的体系对抗,只有嵌入信息元素,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该大队参谋长雷树民介绍,他们以船艇信息化为抓手,高起点筹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率先在全军装备了陆军船艇装备指挥控制系统,指挥员人人掌握卫星定位、无线传输指挥、导航定位通讯和自动化监控等信息指挥应用技能。
记者点击该大队船艇指控系统,只见短短数秒,在近海训练的官兵与千里之外的海军某指挥中心实现了信息联网共享,显示屏上很快就接收到各种参数和信息。联合指挥员在船艇指挥台可随时精确掌控所有战位信息,陆上船艇指挥车可远程监控指挥船艇编队,海上编队联合指挥员可实时通联陆海空三军部队。
一键连海天,信息通战位。该大队艇与陆、陆与海、海与空,武器装备、作战指挥与每个官兵实现“无缝链接”,在联合中打造“信息航母”。
2008年8月,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对抗演练拉开帷幕。某新型登陆艇驾驶室内,指挥平台、导航平台、通信平台和监控平台面前,年轻的水兵紧盯着显示屏,飞速敲击着手中的键盘。
8时35分,上级通报:“敌”轰炸机群正向我编队逼近!副大队长姚应祥在飞驰的岸基指挥车内,通过船艇信息化指挥系统指挥平台,向水上指挥所下达作战指令。只见各船艇立即切换北斗卫星通信系统,保持上下通联......
透过舷窗,记者看到战3、战4正不停地转动方向机捕捉目标。片刻,随着通信平台操作手“啪达”一声按键,刚刚消失的编队船位再次清晰显示在导航平台上。编队成功抗击一轮又一轮“敌”电磁干扰和空袭,在海空火力掩护下,船艇进入各自登陆通道。
10时20分,ND759艇主机右突然熄火,故障一时无法排除。这时,后方指挥车的监控平台上很快显示主机故障现象和各种参数,专家组迅速作出分析判断。排除故障的方案很快传送了ND759艇的指挥网。按照专家组提出的方案,ND759艇立即组织抢修。当专家组接到故障已排除的报告时,时间显示为10时25分。
让人人成为“陆海骄子”
无风三尺浪,有风浪三丈。小吨位船艇,在浩瀚的大海中尤如一叶小舟,随风飘荡。长期以来,官兵们总结了一首“身”有体会的“晕船诗”:一言不发、二目无神、三餐不进、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久(九)卧不起、十分难受。大队政治处主任成开斌告诉记者,克服晕船,是每名官兵上船后的第一节课,因为他们首先要在船上站稳脚跟。
2008年,特大台风“海鸥”刚过,“凤凰”又袭。大队船艇编队正好在某海域保障检验性演习任务,一个接一个的巨浪掀起了一米多高,好像要把整个编队“吞没”,编队中的小型船艇更像是一个个“醉汉”摇摆不停。ND753艇驾驶室内,两名新兵晕船特别严重,胃里就像翻江倒海一般,呕吐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