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孙 阳
天蓝蓝,海蓝蓝。夏日的南中国海美丽而浪漫。
5月19日,我跟随南海舰队某防救船大队官兵进行了一次难忘的水下探摸训练。
在官兵们的协助下,我戴上面镜,穿上一套贴身、厚重的潜水衣,俨然成了一个“蛙人”。
顺着梯子,我慢慢浸入水中。潜水衣一点点收缩,蔚蓝的海水转瞬间就裹紧了我亢奋的肌肤。
松开气阀,开始下潜,呼吸伴随着压缩空气发出的嘶嘶声——这是我第一次在水中呼吸。那一刻,一身笨重的装备也变得轻盈起来。我悬浮着,体会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自如。
但不到2分钟我就“遇险”了。在下潜5米左右的时候,头顶光线变得昏暗,耳朵一阵刺痛,紧张之下,没有咬紧呼吸器,一口咸咸的“南海牌矿泉水”顿时灌入口中。
这时,上士袁光打着手势向我示意不要紧张,并提醒我通过鼻子呼气消除耳膜刺痛。按照他的方法,我感觉耳朵轻松了不少。我向他回了“OK”的手势,继续向深处潜去。
这是一片经过精心设置的水下“战场”。除了美丽的海底自然世界,还有各种障碍物,甚至有“故障潜艇”和“失事飞机”。在这里,官兵们不但要练就潜水、救护、切割、电焊、拖带等50多项专业技能,而且要面对难以忍受的高压、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凶猛的鲨鱼和章鱼等海洋生物,以及不可预测的水下危险……
两名潜水员牵引着我,手持水下探测装备在礁石和珊瑚丛中游动搜寻着。水下作业就像在太空行走,浑身使不上劲儿,稍用一点力,整个人就会腾地漂起来。他们一手抓紧珊瑚礁,一手在缝隙中仔细探寻着,并不时通过水下电话向岸上通报最新情况。
这些全副武装的战士在水下爆发出来的战斗力,让我震惊。大队政委谢庆满介绍,他们先后完成了“神舟”系列飞船返回舱应急搜救打捞等水下作业任务百余次,创造刷新了150米饱和-182米巡潜、45米水深三级援潜、80米水深实际打捞作业、120米氦氧潜水4项全国、全军纪录。
缓缓上浮,头顶上的光线就像星星坠向地面,美妙至极。爬上梯子,我已是筋疲力尽,连脱掉潜水衣的劲儿都没了。
绵绵不绝的涛声伴着绵绵不绝的思绪,让我沉浸在水下40分钟的回忆里。大海印证了这群勇闯“龙宫”的水下尖兵的荣誉。
刚从某海研所凯旋的4名潜水员透露:“我们的下一个深潜极限是250米、350米……”言语间,我能感觉出他们其实很享受这种状态。这群与水结缘的小伙子相信,在未来,还有无数个可能等待着他们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