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能封锁技术,却封锁不了他们的勇气与智慧。
“软件无线电”技术被称为无线通信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解决三军协同通信这一世界性难题的关键技术。当时,即使是西方发达国家也刚刚将其列入研制发展计划。
留法归来的年轻博士于全毅然决然地站在了这条起跑线上。他的身后是一支由两名博士、5名硕士组成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队伍。
在大洋彼岸,一支拥有上亿美元研发资金、150多名专家加盟、世界著名通信公司和实验室做后盾的研制队伍,也站在了这条起跑线上。
这是一场抢占科技和发展制高点的“登山赛”,也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
几年后,国内第一台“军用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诞生,这些年轻的中国人成了该领域的领跑者。
为牢牢把握信息化命脉,于全等人又经过几年奋战,主持完成了体现我军特色的某新型通信网,使我军通信手段再次发生质的飞跃,走在世界的前列。
地下通信隐蔽性好、抗毁性强,在战争中具有特殊军事价值。该所资深通信专家司徒梦天为了攻克这一世界级技术难题,带领科研团队潜心钻研,刻苦攻关,一干就是30多年,终于成功研制了“地下通信系统”,荣立一等功。
在这个所,像这样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项目还有很多,战术互联网、数据链等创新成果为加快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如今,该所科研人员又把目光投向云计算、信息栅格等新技术的跟踪研究。
每年60%的重大科研项目由年轻人挑大梁
信息化科研事业,既要靠杰出人才引领航向,也要靠中坚力量冲锋陷阵,还要靠一茬茬年轻人接续奋斗。
为了打造攻坚克难的科研人才方阵,该所党委专门制订领军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和院士后备人选培养长远规划,对研究室领导进行综合考评、竞争上岗,对课题组负责人实行AB角竞争管理,对高职技术干部严格执行不低于10%的末位淘汰制,并设立所长基金、创新基金和特殊贡献奖,分类分级制订绩效考评标准,努力为科技干部创造良好的成长成才环境。
该所党委注重让科研人员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加速成长,专门规定,每年60%的重大科研项目由35岁左右的年轻人担任课题负责人,让他们有责有权,在科研一线挑大梁、打头阵,做到完成一个课题培养一批骨干,取得一项成果催生一批能手。
目前,该所拥有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8名全军科技领军人才和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31名国家和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等组成的顶尖人才方阵,形成了一线过得硬、二线接得上、三线有储备的局面。(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