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信息化部北京研究所总工程师于全院士,1992年获得法国里摩日大学博士学位后归国参军。近20年来,他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20多项重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申请发明专利14项。
留学期间,于全先后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1项成果获得法国专利,在同批留法学子中第一个取得博士学位。由于毕业论文在光纤通信理论和工程上取得了突破,解决了法国地铁公司、电力公司光纤网络建设中的几个关键性技术难题,许多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极力邀请他,美国加州大学一位知名教授专门发来邀请函,而他的导师特地为他安排了一个年薪丰厚的职位。
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优厚的生活待遇对谁都有吸引力,但于全心里却怀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国家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花费50多万元资助我出国深造,自己学有所成理应回报祖国。
刚刚回国的于全,就见到了清华大学派来的接站领导。早已获知他回国消息的国内众多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和IT企业,也纷纷抛来了橄榄枝。一家地方公司希望聘请他担任分公司总经理,并承诺将他的技术成果折算为20%的股份。
恰在这时,一位朋友向他介绍了总参信息化部北京研究所。所领导找他谈话,谈的不是条件,不是待遇,而是中国军队目前的通信现状以及与国外的差距,一下子点燃了于全从小在军人家庭培养出的军队情结。
“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强盛的国家;没有现代化的军事通信,国防神经就是脆弱的”,于全毅然选择了携笔从戎。
初入军营,于全看到了令他吃惊的一幕:为检验某野战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数百名科技工作者与部队官兵动用大批车辆,将一台台通信设备、检测仪器拉上试验场,也没能获得满意的检测数据报告。而在国外,这种检测、论证,只需一个人运用计算机系统半天时间即可完成……
中国军队在信息技术上与发达国家军队的差距,让年轻的于全吃不香、睡不实。长期以来形成的沉稳性格和知识报国、科技强军的梦想追求,迫使他迅速冷静下来:“数十年寒窗苦读,为的不就是有朝一日能将自己的知识和抱负施展发挥出来吗?”
然而,信息化建设体系之大、头绪之多,从何入手?困难对谁都是挑战,有的人把它挂在嘴上,但于全却有信心要把它踩在脚下。他决定,就从计算机仿真手段建设做起。3个月后,他带领2名助手,向着研制“野战通信网计算机仿真系统”的目标发起了猛攻!
500多个日日夜夜,于全他们几乎把家安在了试验室,夙兴夜寐地编码、修改、调试,困了就裹着军大衣睡一会儿,饿了就冲包方便面。
日子虽苦,但全身心投入科研攻关的他们却有滋有味。那些常人眼里枯燥难懂的计算机程序,在于全这里仿佛如千军万马一般任他调遣,经过他巧妙处理后,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凭着智慧和毅力,他们终于取得成功,项目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也是一个全新的起点。从这里启航,于全在信息化科研领域的攻关进入一种“加速狂飙”的状态。20年间,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刷新着“科研履历”,从1992年到1998年,他以平均不到2年就有一项重大科研成果的速度,先后完成5项重大军事通信科研项目,其中4项填补国内空白。
于全常说,搞科研就要瞄准世界一流,否则研制出来的东西拿到战场上就要被淘汰。“软件无线电”概念一出现,于全就意识到一种解决协同通信世界难题的技术已悄然而至,他四处搜集研究成果,主动展开预先研究。为了抢在“对手”前面赢得主动,他带领2名博士、5名硕士组成的课题组,展开了一场经费、人才悬殊的“赛跑”,仅用短短两年时间,成功研发了国内第一台“软件无线电网关电台”,使我军软件无线电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