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全现在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尽管身份在变,攻关人员的面孔在变,但作为军事科研人员,他“看重事业、看淡名利”的人生信条始终没有变。
多年来,无论是带着课题组下海岛、上高原,还是在上班路上、开会间隙,于全仍然保持着学生时代的习惯,每周坚持读一本书。通信技术的最新动态、作战领域的各种理论,哲学艺术的综合图书,都是他阅读的范围。在他看来,各学科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印证、映射和促进的。一次,他得到一本关于分布式网络的书,如获至宝,反复读了近20遍,并记录了大量的读书笔记,直接影响了他对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认识。
1999年,于全论证提出的军队成系统建设的某战术通信网络,得到了上级的批准。他心里在振奋之余又不免沉甸甸的。一方面,系统建设直接影响战斗力生成,压力之大前所未有;另一方面,系统建设涉及诸军兵种各类作战单元和信息系统,难题之多前所未有。
科研说效果,为战不为看。为了集中精力攻关,于全横下一条心:不图虚名,不搞演示工程,一定要干出点提升部队实际战斗力的硬成果!
于全和战友们甚至直接把试验室搬进了演兵场,每年用半年时间,泡在基层部队搞试验,参加演习任务,与官兵们摸爬滚打在一起。南方的夏天,装甲通信车内温度高达六七十度,在车里呆几分钟,浑身上下像被海水浸透一样,衣服一干,白花花的一片,好像穿上了盔甲一样难受。但为了得到第一手数据,他们始终做到设备不断电,人员不离岗。部队的指挥员和通信士官佩服地说,这样的科研人,我们喜欢!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他牵头研制的这一系统最终顺利通过了各种严酷环境的考验。某集团军首长在演习结束后说:这套系统开创了一体化联合作战机动通信保障的新模式,是我军战术通信指挥的重大变革。(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