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锡林郭勒盟1000公里边防线和7万平方公里边境管理区,有个大事小情,牧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草原110”。这种贴心的民生警务模式让牧民感到犹如有了“保护伞”。
数字化服务保障民生——570个信息化响应点遍布边境一线
德力格尔是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吉呼郎图嘎查的一位老牧民,几年前因草场划分问题与邻居扎布产生纠纷。今年年初,在边防民警和草原110联防队员的协调下,通过运用GPS卫星定位系统,使双方争议多年的草场终于划清界限,并握手言和。
今年7月29日,东乌旗嘎达布其镇巡边户哈斯白乙放牧时发现一辆外地牌照越野车陷入泥潭, 情急之时按下了随身携带的草原110高速报警器上的求助按钮,不到15分钟,嘎达布其边防派出所民警和联防队员就及时赶来,救出了越野车。
针对辖区通信设施落后的问题,锡盟边防支队投入资金,完成了支队综合应急指挥中心升级改造,建成了5个大队指挥所和25个边防派出所指挥室,布建了570个信息化响应点。在边境辖区重点地段、交通要道、企业矿点等管控难度大的区段,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33个处,装备移动视频图传车4辆、单兵视频回传点10个、GPS单警定位200个,同时利用解放军边防部队在边境一线布设视频监控点,实现了对重点地段的实时监控。
调解机制深度融合——150余起纠纷“冰消雪融”
今年6月2日,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边防派出所接到草原110报警点提供的情况,启动“三所联调”机制,成功处置了一起6户牧民近15万平方米草场赔偿问题的矛盾纠纷。
针对边防辖区新旧矛盾并存的复杂局面,锡盟边防支队积极推行“边防+N”大调解机制,在辖区建起了125个综合调解流动站,实现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深度融合,做到了小纠纷不出嘎查村,大矛盾不出苏木(镇)。仅今年以来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50余起,为外来务工人员讨回工资400余万元,预防群体性事件26起,有效维护了辖区和谐稳定。
延伸服务渠道——万余件实事暖民心
锡盟边防支队通过发挥草原110通信便捷的优势,与驻地医院、消防、交警等部门建立起集110、120、119、122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协作机制,草原110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了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1年12月24日,东乌旗满都宝力格镇遭受强雪尘暴侵袭,3名羊倌失踪,1580只羊、19头牛走失。满都宝力格边防派出所立即启动草原110应急机制,历经72小时、500多公里的拉网式搜救,将羊倌和走失的牛羊全部找回。
今年1月19日晚18点,宝格达山林场的王凤娇老人突发心脏病,此时大雪封山,家人拨通了草原110报警电话。派出所民警与治保会成员立即携带急救药品,将王凤娇紧急送往医院,老人转危为安。
锡盟公安边防部门因时因地建立起23个草原110网上警务室,建立了5支由民警和群防组织组成的网络信息服务队伍,通过网络解答群众问题、提供咨询服务。2010年以来,锡盟边境草原110先后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1万余件,抢救转移危难群众335人,扑灭草原火灾30余起,找回失散牲畜7000余头。(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