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情真意切的交流”
只有出征,没有凯旋。征途是一座座大山,征途是一次次转战,征途是无穷尽的战斗……他们虽是战略导弹部队的一员,但他们的功勋章上,永远没有导弹的痕迹。
基地一位领导告诉记者,下连当兵,是“察兵情、解兵难、正风气”的窗口。当兵结束回到机关,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带着震撼,带着感动,带着爱恋,他们“难忘那一幕幕攻坚克难的身姿,难忘那无畏无惧的奋战,难忘那情真意切的交流”。
下连当兵的基地参谋长是第二炮兵首届“十大砺剑尖兵”,在国防施工一线收获了诸多荣誉。他告诉记者,导弹工程兵时刻面临着“苦累伤残险”的威胁,部队组建60多年,有史记载的烈士就有200多位。
一串数据,织就一支导弹工程兵部队无私奉献的创业史。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手段的运用,部队施工基本实现了零伤亡。但潜在的危险依然存在,地下暗河、头顶塌方……官兵时刻在生死线上徘徊。
危险归危险,官兵却从未叫苦叫累,从未胆怯退缩。一天深夜,数公里深的作业面上,某旅政委陈宗华与两名战士进行了一次对话。
“家人知道你们的工作吗?”两人笑笑,同时摇了摇头。
“谈女朋友了吗?”又是笑笑,摇了摇头。
“感觉生活枯燥吗?”笑笑,摇头……
说话间,两人并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
两名战士一个下士、一个上等兵,一个生于1990年,一个1993年,从入伍起,他们就在这个坑道里,就在这座大山里,不知道数千公里之外的旅机关大门朝向何方?也许,直到他们退伍,他们也没有机会走出这座大山。
某工区指挥长蒲仕泽当兵近20年,先后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如今当了旅副参谋长,还是没能够跨出大山一步。
“历史的检验不能返工,战争的胜负无法重来。”这是每一名工程兵部队官兵的座右铭,他们以苦为乐,在战争与和平的历史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经纬坐标。
我走进你的世界,你走进我的心灵。下连当兵的日子,写进了每一名领导干部的心田,嵌入了他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