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美丽的海岸线上,峰峦叠嶂中潜藏着一支神秘的部队——海军北海舰队某潜艇基地。 绵延的军港码头,一块数十米高的花岗岩巨石在山水相接处傲然挺立。风吹浪打中,巨石上“海魂”两个大字鲜红夺目。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代代核潜艇官兵在大洋深处追逐中国梦、强军梦,铸就共和国海上核盾牌。
巨鲨击浪惊海天
出航就是出征,下潜就是战斗,一代代核潜艇官兵枕戈待旦、战风斗浪,一次次从深海发出雷霆
2010年6月,北海舰队组织新大纲全训考核,“水下先锋艇”艇长吴昌弟带领全艇官兵连续奋战数昼夜,顺利完成攻防作战、深水突破和抵近布雷等多个考核课目,以全优的成绩取得走向大洋的通行证。
正当官兵们满怀胜利的喜悦返航时,刺耳的战斗警报突然响起。
一场没有预先号令的应对突发事件演练开始了——应急预案立即启动,潜艇紧急上浮,抢修分队迅速到位……几个小时后,险情排除,潜艇继续下潜返航。
这样惊心动魄的演练时时上演。在一次次闯关历险中,官兵们创造了中国核潜艇的20多项首次和第一,检验了大洋截击、区域游猎、螺旋变深等数十套战法,研练了连续潜射导弹、多枚鱼雷齐射、航迹紧逼攻击等一系列高难课目。
结合部队实际,借鉴外军做法,时任基地司令员刘毅提出了“轮番出动、海上待战”战训一致的构想——充分发挥核潜艇持续作战能力强的优势,实行“歇人不歇马”,艇员队轮流上艇参训;潜艇在海上保持待命状态,一旦有任务,立即转入战备。
信息化的大潮,拍打着世界军事变革的堤岸,也敲击着官兵们的思维。
向模拟化训练要战斗力!基地立即投入“模拟训练中心”的创建。很快,一座集训练信息网、3D虚拟教学系统、声呐目标综合识别训练系统、水下信息对抗训练系统、核动力模拟训练系统于一体的现代化模拟训练中心拔地而起。
斗室驾巨鲸,鼠标点狼烟,荧屏射战雷……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现代海战”在这里打响,一批批军事指挥人才和技术操作骨干从这里走向核潜艇部队。
新的训练模式、新的训练手段,使得核潜艇的海上存在时间大大增加,训练量和训练成果成倍增长,短短5年内就填补了10余项战术训练空白,大大缩短了战斗力生成周期。
一次,“水下先锋艇”官兵受命执行远航任务。途经复杂狭窄水道,遭到外军舰机连续跟踪,对方的主动声呐,持续不断地对我搜索探测,意图逼我上浮。
“上浮意味着暴露,暴露意味着失败!”全艇官兵临危不惧,在各自战位上镇定操作。
侦察与反侦察,跟踪与反跟踪……广袤的大洋上,潜艇与反潜的较量从未停止。
隐蔽性是潜艇最大优势。但是随着现代反潜技术不断发展和反潜体系日趋完善,水下战场越来越透明,潜艇保持隐蔽性的难度越来越大。
盛夏,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在某海域举行大规模联合演习,基地某核潜艇受命出航。
管线密布、指示灯闪烁的舱室内,雷达兵穆美田双眉紧锁,全神贯注地盯着雷达屏幕。突然,一个微弱的信号一闪,还没来得及判明目标方位,信号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不是我军战机!”熟悉数十种外军装备电磁信号的穆美田迅速作出判断,“这是X国的反潜飞机!”
关键时刻,穆美田凭着过硬的技能,提前数分钟作出侦测判断,为核潜艇先机发现、有效机动赢得了宝贵时间。
这个基地能够实现连续42年核安全无事故,是因为基地官兵破译了核盾牌上的“安全密码”。这个看不见的“密码”,就存在于官兵们每天工作的细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