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核潜艇一次小修后,技术保障大队士官刘辉在对设备进行抽检时,发现一台机器少了一个螺丝。
一个螺丝丢了,在核潜艇上可是天大的事。大队领导立即安排技术骨干力量进堆舱展开地毯式排查。整整忙碌了16天,拆卸了几百台套设备,测试了数千条技术数据,最终找到了那枚丢失的螺丝。
打那以后,大队定下一条“铁规”:新安装设备必须进行全面安全排查,宁可自己费事,决不给核潜艇留隐患。
基地某总站每年都要引进一批高学历人才,无论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总站主任卢明章给他们上的第一堂业务课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卢明章发给每人一张特别的试卷——让他们抄写一份导弹元件参数表。上千组参数,哪怕抄错一组,卢明章都毫不留情地大笔一挥,打上“0”分。
“怕死别干核潜艇”
笑对惊涛骇浪,直面生死考验,一代代核潜艇官兵舍生忘死、义无反顾,在燃烧生命中履行使命
基地军港广场上,一座花岗岩雕像在日夜深情守望着威武的战艇和蔚蓝的大海。他就是“黄继光式的水下英雄”——孟昭旭。
为了核潜艇的安全,孟昭旭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那是在执行远航任务期间,核潜艇反应堆舱冷却系统突发故障。谁都知道,反应堆舱内存在可怕的辐射。艇上10名党员自告奋勇组成抢修队,副机电长孟昭旭第一个冲进堆舱。
孟昭旭舍身抢险已非首次。一次,核潜艇航行中蒸汽管路突然发生泄漏,炽热的蒸汽在强大的压力下瞬间充满整个舱室。
“不要慌,让我来!”孟昭旭不顾一切冲上前去,排查漏点、关闭汽源阀,制止了一起重大事故。然而,他却因吸入大量高温蒸汽,晕倒在战位上。
为了心爱的战艇,孟昭旭过早地透支了身体。45岁那年,这位领导和战友眼中的“拼命三郎”永远倒下了。
无论是在惊涛骇浪里纵横驰骋,还是在波谲云诡中雷霆出击,核潜艇官兵时时面临生死考验。
一艘核潜艇在远航中进行某新型通信设备性能测试时,风云突变,刚刚放出的通信天线,被巨浪拦腰折断。艇长朱振国果断决定:连夜浮起更换天线。
风暴中更换天线,难度和风险超乎想像。朱振国带领航海长、值更官刚登上舰桥,就被大雨狂风给“推”了回来。3名战友紧紧抱在一起,终于把绳子挂到了护栏上,建立起抢修“通道”。
风、浪、涌,只是最基本的考验;能走、能藏、能打,才是最过硬的本领。核潜艇官兵长时间面对高温、高湿、高噪的艰苦环境,必须具备超常的意志和过人的胆气。
那年夏天,一艘核潜艇接到任务,潜入大洋深处,向预定海域航渡。
天有不测风云,任务海区台风来袭。前出,还是后撤?海上临时党委会作出决定:“使命高于一切!即便赴汤蹈火,也要一往无前。”
16个小时后,大洋宁静如初。在台风眼里辗转腾挪,官兵们再次经历大洋洗礼,核潜艇也再次经受住了考验。
“怕死别干核潜艇!”在核潜艇工作,舍生忘死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需要一个人进堆舱,我进;需要两个人进,我排第一。”被官兵们称为“深海铁汉”的李洪海,在担任核潜艇机电长时立下了这样的规矩。李洪海曾一天之内4进堆舱排险,身体受到损伤,患上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一次,核潜艇执行一项重大试验任务。起航前3天,李洪海突然病倒,被送入医院。他心急如焚,向前来探视的艇队领导反复恳求:“我是机电长,艇上情况最熟悉,我必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