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无法实施冰面运输,而为了保证建设昆仑站的内陆冰盖队能够尽早出发前往冰穹A,考察队人员运输、物资卸运几乎全部依靠航空作业,中、韩直升机组利用一切可飞行的天气窗口进行了昆仑站建站物资吊运,单体重量超过直升机运输能力的将拆卸后通过直升机吊运到中山站再进行组装。10几天的内陆物资集结工作,内陆队员们在集结地卸货装货,经常是干到凌晨才能返回中山站休息。连日来的户外作业,每个队员除了眼睛部位保留了原有的肤色外,其他部位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晒伤,黑了许多,深入内陆后环境将更加恶劣。
第25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队队长李院生说:“内陆队的全体28名队员都经过了体检、心理测试,高原适应性训练等一系列的严格考核,他们将克服高寒、低氧等困难完成建站、考察等任务。”
从中山站到冰穹A,近1300公里的距离,他们经历了令人头疼的软学带、深不可测的冰裂隙,昼夜兼程用了19天的时间于2009年1月7日北京时间凌晨,驾驶8辆雪地车拖载44部雪橇,将所有建站、科考和后勤物资,运抵冰穹A最高点昆仑站建站站址。到达冰穹A后,内陆冰盖考察队立即投入到昆仑站建设之中,克服内陆冰盖高寒缺氧与强紫外辐射环境下的冻伤、高原反应、体能下降等严峻考验,凭着国内反复组装练就的过硬技术,成功解决冰盖高原软雪基础和极端低温施工难题,于2009年1月27日按照设计要求完成了昆仑站主体建筑工程施工,夺回了考察前期的损失时间,圆满完成了建站任务,同时将一座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华鼎“天鼎”放置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南纬80度22分,东经77度21分,高程4093米)。
除了昆仑站的建设,中山站的能力建设也是本次考察队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南极素有“风极、寒极”之称,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盖房子,工程能不能按时完成全得看天气。而在中山站度夏施工期间,中铁建的考察队员们接连遇到了多个风雪天气,可他们没有停下来。面对超乎想像的困难,顶风冒雪,顽强拼搏,尤其是最后的打灰工作阶段,每天连续工作10几个小时。累了,回来就倒在床上和衣而眠,换班的时候,揉揉眼睛就冲出去了。中铁建工集团项目经理刘笃斌经常说这样一句话:“风大了我们怕雪,雪大了我们怕风。”一句玩笑话,却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钢人铁马”的中铁精神。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中山站改造建设施工工程量的60%以上,达到了预期度夏完成主体建筑钢结构安装和综合楼外部围护板安装的工程量的计划安排,实现了越冬进行综合楼内装饰施工的预期目标,为越冬施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一支专业的施工队伍为极地科考事业带来的是长城、中山站的基础设施、后勤保障能力和环境保护上迅速接近极地考察强国的水平。
随着我国首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建设成功,中国在被称之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留下了国人在那里的永久印记。回顾我国南极科考史,从乔治王岛的长城站到拉斯曼丘陵地区的中山站再到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的昆仑站,25年来,中国在极地事业上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跨越式发展,使南极冰盖核心区域也飘扬起鲜艳的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