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二号气象卫星模型。
新闻背景
1月19日11时30分,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成功获取了“风云二号”F星(即07星)第一幅可见光云图,图像纹理清楚、层次丰富,可以清晰地看见当时造成我国南方和北方雨雪天气的云系以及困扰华北黄淮地区的大雾。此前的1月13日8时56分04秒,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风云二号”07星发射升空。
气象卫星分极轨和静止两类
气象卫星是对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卫星,属于一种专门的对地观测卫星或遥感卫星,具有范围大、及时迅速、连续完整的特点,并能把云图等气象信息发给地面用户。气象卫星具有除一般卫星的基本结构和部件外,还携带各类遥感仪器,包括电视摄像机、红外探测仪、射电探测仪、多谱段探测仪、气象雷达以及数据传输设备。
卫星云图的拍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借助于地球上物体对太阳光的反向程度而拍摄的可见光云图,只限于白天工作;另一种是借助地球表面物体温度和大气层温度辐射的程度,形成红外云图,可以全天候工作。
由于轨道的不同,气象卫星可分为两大类,即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和地球同步静止气象卫星。前者是逆地球自转方向与太阳同步,它的轨道高度较低,能够实现全球覆盖,用于观测天气变化的细节;后者是与地球保持同步运行,相对地球是不动的,它能够观测地球表面40%固定区域天气大系统的变化。这两种卫星获得的云图共同使用,可完成天气的近期和远期预报。
我国气象卫星以“风云”命名,用单、双数来区别极轨卫星和静止卫星。极轨卫星用单数序号表示,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一号,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三号。静止卫星用双数序号表示,第一代静止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二号,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命名为风云四号。用英文字母A、B、C等命名同一代卫星中先后发射的在轨运行卫星。例如,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中的第一颗星命名为风云三号A星,代号为FY·3A。
我国气象卫星发展历经坎坷
1960年,美国第一颗气象卫星上天,之后连续不断发展气象卫星,证明可以利用卫星观测云雨变化。1969年1月29日,我国由于受强冷空气侵袭,致使华东、中南广大地区有线通信全部阻断,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到严重损失。周恩来总理提出,我们要搞自己的气象卫星。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发展自己的气象卫星。当时主要考虑到:做天气预报需要气象观测资料,高山、沙漠、海洋等人迹罕至地区进行地面观测资料有困难;此外,当时国际形势严峻,有发生战争的可能,而气象工作与战争、国防关系重大,一旦形势发生变化,国外资料会受到封锁。
1988年9月7日,风云一号A试验应用极轨气象卫星发射成功,携带一台5通道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对地遥感。
据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董超华介绍,从第一颗气象卫星发射看,我国比美国晚发射28年。我国气象卫星发射虽晚,但起点高,我们在刚起步时就瞄准了美国第一颗气象卫星发射10年后的探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