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经历了很多坎坷。董超华介绍说,1988年10月15日,成功在轨稳定运行39天的我国第一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一号A星姿态失控,整星失败;1991年2月14日,风云一号B星在正常在轨运行165天后,由于星载计算机内存储数据跳变,导致卫星姿态再次失控;1994年4月7日,即将成为我国第一颗静止气象卫星的风云二号01星在发射前8小时的模拟测试中,肼系统发生泄漏,导致厂房失火,卫星被烧毁;1997年6月10日和2000年6月25日分别发射的风云二号A星和B星,在在轨运行10个月和8个月之后,也都因各种问题无法正常工作,均未达到设计寿命。
在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看来,上世纪90年代是一个气象卫星不断失败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却解决了一些关键问题,为下一个十年的长足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气象卫星让台风损失少近半
对于我国气象卫星的发展,董超华认为有“四个转变”:一是卫星由试验应用型转向了应用服务型;二是基本突破了长寿命大关;三是静止卫星星载仪器有重大改进,极轨卫星星载仪器有突破性发展;四是卫星资料共享能力和服务领域显著扩大,卫星数据产品应用由定性走向定量发展。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称,目前,我国已实现了极轨卫星和静止卫星的业务化运行,是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同时拥有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
2001年10月15日至21日,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10月13日台风“海燕”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向西北方向移动,并有向华东沿海逼近的趋势。上海市气象局以卫星资料为主,结合其他常规观测手段,做出“海燕”将向东海迅速转向,不会对APEC活动产生直接影响以及19日东移雨带将向北偏移不会影响到20日APEC烟火晚会的准确预报,避免了活动改期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2004年的超强台风“云娜”的强度和移动路径,与曾在1997年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9711号台风非常相似,借助于气象卫星所提供的准确初始场,中国气象局制作了准确的台风登陆警报。由于采取了应急响应措施,人员财产损失明显降低。从统计结果看,2004年,全国因台风、暴雨等引发的洪涝灾害死亡、失踪人数仅是上世纪90年代年平均水平的32.6%,直接经济损失仅是上世纪90年代的59.7%。
风云卫星在应对突发性、大范围自然灾害方面显示了非常强的宏观动态、机动观察能力,比如火灾、沙尘暴,气象卫星能在第一时间早期发现,而其他手段则很难全面监测。自从有了风云卫星,影响和登陆我国的台风无一漏网。此外,在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特大灾害应急气象服务中,气象卫星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延伸阅读
多星座气象卫星发展空间广阔
我国第一代气象卫星从无到有,使我国摆脱了长期依赖国外气象卫星的被动局面;第二代气象卫星实现了从单个试验星到业务组网星的历史跨越。但目前的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遥感仪器辐射定标精度和光谱分辨率较低,较大程度地影响了定量应用水平;星载遥感仪器研制能力,尤其是高探测精度的遥感仪器研制能力有待加强。
在第一、第二代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第三代风云气象卫星,对于卫星观测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