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斯金格成为索尼的CEO,立即提出了以电子、娱乐、游戏三大核心业务为中心,通过内容来拯救技术。为了使索尼能在短时间内扭转颓势,斯金格顶住压力打破了日本终身雇佣制度进行裁员,关闭工厂收缩战线。除了内部整合之外,斯金格也开始向外阐述公司的方向。在2005年年底,斯金格履新后第一次到访中国的媒体见面会上,在电影《007》插曲以及灯光闪烁间炫目出场的斯金格宣布,将会让“索尼电影出品”的字样重新出现在《007》系列电影之中。其后,索尼还在中国举行了“索尼电影周”,集中展示了《功夫》《卧虎藏龙》《大腕》等多部由索尼影视公司出资打造的影片。当时斯金格的这些动作被解读为将要在其所擅长的影视娱乐领域带领索尼重现辉煌。
变革遇阻
可惜的是斯金格所推崇的“内容为王”策略似乎并未得到索尼内部的广泛认同,尤其是技术人员。斯金格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2006年的一次公司管理年会上,斯金格将会场前排最显著的位置都留给了软件工程师,并且挑选了50位年轻技术人员上台,称赞他们是索尼的未来。不过,斯金格有意的安抚也未能换来索尼内部各个产业集团之间的共识。对于斯金格要加码电影音乐等内容产品时,索尼的工程师甚至高管们会认为在一家电子公司,这些节目都是次要的。斯金格曾经透露,索尼在日本本土的制造部门甚至不愿意给位于美国加州的娱乐部门提供拍摄设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斯金格上任之后着力推动的公司变革方案,即将市场部门、软件开发以及其他产品的生产整合为一体,进展缓慢,收效甚微。好在前期的裁员和关闭工厂节省了开支,使得索尼在2007财年实现了37亿美元的公司历史上第二高单财年净利润。只是好景不长,2008年的经济危机使得索尼当年亏损10亿美元。在无力推动内部有效变革的情况下,斯金格只能接着做“减法”,在2009年先后关掉位于墨西哥、斯洛伐克的多家海外工厂,并将一半左右的液晶电视机生产外包,使得公司在2010年原本有望实现20亿美元左右的盈利,无奈在2010财年的最后时刻——2011年3月,日本发生大地震,使得索尼由原本20亿美元的盈利预期瞬间倒转至亏损31亿美元。
在日本公司强势文化,以及接踵而来的经济危机和天灾面前,斯金格的很多变革措施也只能简化为救火行为。而为索尼这艘迷途巨舰把舵,寻找正确航标的重任只能交由下一任索尼的总裁兼CEO平井一夫。(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