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MSN入华遭遇7年之痒:水土不服 份额不足5%

MSN入华遭遇7年之痒:水土不服 份额不足5%

2012-05-24 16:12:46

  前几年,在白领圈内,MSN和Q Q的用途泾渭分明:MSN用于工作往来,Q Q用于朋友间沟通。尽管大家都有Q Q账号,但在白领圈,如果说自己没有MSN只有Q Q,那是件很没面子的事。然而,由于MSN使用体验不好,在功能上远不如Q Q方便,现在身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Q Q作为工作上的联系工具,MSN在白领圈的影响力远不如以前。

  造成“去MSN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少MSN用户对于目前MSN所提供的基本功能不太买账,特别是关于离线发送、断点续传、截图功能、群功能等问题。此外,使用MSN时,用户经常会遭遇莫名其妙不能登录、莫名其妙掉线、垃圾信息满天飞等问题,使得用户体验越来越差,越来越多的使用者想抛弃它。

  微博、微信的兴起,也推动了“去MSN化”进程的提速。最新数据显示,新浪、网易的微博注册用户数已超过4亿,活跃用户数超过6000万。而据微软MSN中国区总经理刘振宇透露,目前MSN中国客户端的每月活跃用户在4000万左右,算上MSN资讯门户,总共月活跃用户在6000万。

  由于IM上的联系人就是自己的工作生活圈,一旦朋友、同事选择了Q Q、微博,自己就不得不跟进,如此反复循环,“去MSN化”呈加速趋势。易观国际分析师董旭指出,如果不是一些公司屏蔽了Q Q,MSN的份额还得降。

  移动终端再输一城

  在PC端,MSN在中国市场遭遇到巨大挑战,而在高速爆发的移动终端,MSN同样是落伍者。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逐步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在手机、平板电脑上安装了IM客户端,使得IM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据易观国际数据,我国移动IM市场累计账户数目前已经接近6亿,累积账户数前三名分别是手机Q Q、手机飞信和手机MSN,市场份额分别在60%、28%和10%左右。此外,电信运营商大力推广的飞聊,依托于Q Q的微信、米聊、Y Y等新兴IM工具也处于高速增长期。

  然而,对于MSN而言,在移动终端市场,其也面临尴尬的境地:手机MSN账户数的增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电信运营商肯定更愿意捆绑自己的移动IM终端,Q Q则凭借在用户中的强大号召力,一直处于市场龙头地位。相对而言,MSN在移动终端的处境显得十分被动,谁也没有动力去推MSN.”小米网一位不愿具名的高层告诉记者。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易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MSN现今想要进入新的领域已经太晚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虽然MSN在即时通讯领域可以充当一定的补充角色,但现在看来,它的市占率几乎不可能会超过15%.而它要获得新的发展,需要很长的时间。“如今移动设备发展迅猛,MSN却像时代的落伍者。微软在中国的手机领域并没有太大作为,而MSN因此也失去了一个发展的机会。可以看见,现在很少有手机用户使用MSN的客户端,这就足以证明MSN已经和这个时代脱节了。”

  “水土不服”顽疾难治

  七年前,MSN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进入当年就占据了10%左右的市场份额,并在白领圈内风光无限,为了应对来自MSN的压力,腾讯等国内IM厂商还纷纷商讨对策。然而,七年过后,MSN在中国IM市场的占有率不足5%,很多用户对MSN的感觉如同鸡肋,MSN的市场地位越来越边缘化,MSN在中国市场正沦为“扶不起的阿斗”。

  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MSN的本土化战略失败,造成MSN在中国市场水土不服,这已经成了MSN中国的一大顽疾。

  知名IT专家曲晓东告诉南都记者,MSN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不成功,与它所处的尴尬地位有一定关系。“MSN相当于是个‘没娘的孩子’,它并非微软的全资股,而只是一个合资的企业,微软的先进技术不能被MSN全面继承,微软也无法给它提供足够支持。没有微软这棵大树让MSN中国乘凉,它所拥有的技术革新力度自然也不够。”

  • 相关阅读
  • 高清震撼!美国MSNBC 2011年图片精选

    微软全国广播公司英文缩写为MSNBC。由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微软公司联合开办。使得受众既可以在家通过电视机收看有线电视的MSNBC节目,也可以通过电脑上网获取在线MSNBC的信息。以下为MSNBC2011年年度最佳摄...

    时间:12-27
  • 地理教材将陕甘划入华北 经温家宝挑错后重修订

    今天,本市中小学生迎来新学年。记者从部分中学了解到,今年新初二的地理课本发生了较大变化,去年温总理在北京35中听地理课后指出,“陕西、甘肃和宁夏划入华北地区欠妥”,在今年的新教材中,华北地区不再单独成章节,而是扩大成北方地区,曾引起争议的陕甘宁地区也一并被划入了北方地区的地图中。 ...

    时间:09-0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