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蛟龙”幕后的精彩:7000米级海试母船保障

“蛟龙”幕后的精彩:7000米级海试母船保障

2012-07-20 11:12:57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世界同类潜水器下潜最大深度。在这一成就背后,还有什么幕后故事?7月16日至21日,“蛟龙”号母船“向阳红09”在青岛奥帆中心向公众开放。记者走进“向阳红09”,探访“蛟龙”号背后不为人知的精彩。

  “蛙人”:磕磕碰碰是家常便饭

  在“蛟龙”号下潜照片的角落,常常看见四个身穿橙色救生衣的人坐在潜器附近橡皮艇上。他们是“向阳红09”的“蛙人”。他们的工作是在“蛟龙”号布防和回收时,乘坐橡皮艇去解掉或挂上潜器的吊缆和拖曳缆。

  “向阳红09”原来是科考船,自改成“蛟龙”号实验母船之后,试验室的人除了负责设备的维护保养,开始兼做“蛙人”,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

  这并不是一份轻松工作。“在海上,一个人负责操作橡皮艇;两个人将潜器死死抓住,防止随风浪飘远;另外一个人爬到潜器上解缆或者挂缆。”55岁的“蛙人”张正云说,“潜器特别滑,上去还没地方抓。遇到风浪,我们都向后倒在海里,决不向前倒。这是防止潜器的机械设备碰伤自己,更主要的是怕弄坏设备,就没法下潜了。”

  今年第一次下潜时,54岁的刘绍福上去解缆时就掉在了海里。“当时突然一个大浪打来,拖曳缆猛地一紧,就把我打进了海里。”他说。

  “最容易受伤的还是抓潜器的两个人。海上风浪大,橡皮艇和潜器经常会有很大的高度差,这时仍要死死抓着潜器。大家都知道不能太用劲压在橡皮艇侧面,这样会伤着肋骨。但情急之下,谁还管得了那么多,因为布防回收得越快,潜器越安全。”张正云说。

  记者了解到,每次回收布防并不仅仅是一次解缆或者挂缆工作。布防时,要先将主吊缆解开,到达预定位置后再解开拖曳缆;回收时,要先将拖曳缆挂上,等潜器拖回到母船下面后,再挂上主吊缆。

  96人的餐饮:从凌晨忙到傍晚

  “向阳红09”最多能容纳96人,这96人的一日三餐全靠船上三位厨师操持。中式炒菜、西式糕点,煎炒烹炸、蒸煮炖烩,他们尽可能变着花样、换着做法,让船员们吃好。

  “早饭是我们三人中的两人轮班起来做。每天早上4点,轮到班的两人就开始忙活了。别看干活的人少,早饭品种可不少,光主食有扬州炒饭、蛋糕、水煎包和炒河粉等,除了这些,还有鸡蛋、两种稀饭、三种咸菜。我们保证每天的主食不重样。”厨师张彤炜说。

  “全船96人的饭,每顿都得忙活两个多小时。”厨师金满荣说。船员吃过晚饭后,厨师的工作还不能结束,要和面、烤制糕点,为第二天的早饭做准备。“前一天晚上把糕点烤好,这样才能保证大家吃到不同花色品种的早餐。”厨师金满荣说,“我们差不多一天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

  除了做饭,厨师们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管理保存好船上储备的蔬菜和肉制品。“这次出航我们在青岛装上约6吨蔬菜,到江阴又补给了一些。蔬菜的保鲜工作要特别认真,冷库温度、湿度需及时观察调整,即便如此,大多数蔬菜也只能保存两周左右。”厨师于国家说。

  轮机部:精确工作保障“心脏”安全

  轮机部负责看护的是船舶的“心脏”──主机与辅机,为“向阳红09”提供动力和电力。另外,如果他们保障的海水淡化设备出现故障,不仅主机与辅机无法冷却,96人的饮水将成生命安全的最大威胁。

  • 相关阅读
  • “蛟龙”号潜航员刘开周揭秘深潜

      “当通过观察窗看到前面约20米远范围内的场景,7000米以下的海底就像湖边浅水区,这让我们很兴奋。”作为首次突破载人潜水器7000米深度的潜航员——刘开周18日在沈阳接受记者采...

    时间:07-20
  • 我国将建造一艘全新工作母船搭载“蛟龙”号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16日透露,目前,发改委已经批准立项,为“蛟龙”号建造一艘全新的工作母船,我们期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造出来。当“蛟龙”号结束3年的试验性...

    时间:07-17
  • “蛟龙”号有望明年南海“捉鳖”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16日对记者表示,“蛟龙”号将有可能于明年4至5月奔赴我国南海海域执行南海深部计划,进行试验性应用阶段的“首场秀”。...

    时间:07-17
  • “蛟龙号”业务化应用关键热点解答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结束7000米级海试任务后,随母船“向阳红09”于16日返回青岛。这标志着“蛟龙号”已完成研制与海试,即将转入业务化应用。对于刚“毕业”...

    时间:07-17
  • 我国将建造一艘全新工作母船搭载“蛟龙”号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16日透露,目前,发改委已经批准立项,为“蛟龙”号建造一艘全新的工作母船,我们期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造出来。当“蛟龙”号结束3年...

    时间:07-17
  • 探寻“蛟龙”号背后的故事

      圆满完成7000米海试任务的“蛟龙”号从哪里诞生?它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技术团队?它的成功需要克服哪些技术难题?适逢“蛟龙”号载誉归来之际,新华社记者走近“蛟龙”号总体...

    时间:07-17
  • “蛟龙”号完成7000米级海试任务回国

      16日,执行载人7000米级海试任务的“蛟龙”号顺利返抵青岛。至此,历时44天的“蛟龙”号圆满完成了本次海试任务,也标志着“蛟龙”号10年研制和海试工作圆满结束。  ...

    时间:07-16
  • 我国将建造一艘全新工作母船搭载“蛟龙”号

      “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16日透露,目前,发改委已经批准立项,为“蛟龙”号建造一艘全新的工作母船,我们期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造出来。当“蛟龙”号结束3年...

    时间:07-16
  • “蛟龙”号有望明年执行南海深部计划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16日对记者表示,“蛟龙”号将有可能于明年4至5月奔赴我国南海海域执行南海深部计划,进行试验性应用阶段的“首场秀”。...

    时间:07-16
  • 蛟龙号完成7000米级海试返回青岛

      7月16日,三名深潜员在欢迎仪式上。当日,搭载“蛟龙”号深潜器的母船“向阳红09”返抵青岛奥帆中心码头,国家相关部门及青岛市民代表近千人举行仪式迎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

    时间:07-16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