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芦又称凤眼莲,原产于南美,上世纪30年代,水葫芦作为畜禽饲料引入国内,并作为观赏和净化水质的植物推广种植,后逃逸为野生。《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柳州市柳东新区的三门冲以及柳江县的响水河看到,水面被密密麻麻的凤眼莲(水葫芦)覆盖。水葫芦繁殖速度极快,会对生活的水面野蛮“封锁”,导致水下植物得不到足够光照而死亡,一些水生动物缺乏足够的食物而死亡。
柳州市水上综合执法大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大队每天都会从柳江中打捞大量的水葫芦,柳江的五大支流由于水葫芦蔓延而成为“死河”“我们就此早已向上级反映,光靠我们人工打捞成效不大,建议作为生态灾害来治理。”
“阻击”物种入侵难度大
面对来势凶猛的物种入侵,近年来各地尝试多种办法,但外来物种依旧打而不绝。
目前,化学药剂防治法、生物与农业防治法和生态防治法等是对付入侵物种的主要手段。据介绍,化学防治是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办法,这些药物能较快地杀灭有害物种,但对环境会造成负面影响,而高效、安全、环保的生态防治法研究仍跟不上,目前还无法大范围推广使用。
以福寿螺为例,专家表示,局部单一的防治并不能彻底根除福寿螺,只要少量的福寿螺存在,就可能导致福寿螺灾害的重新爆发,因此福寿螺的防治、控制不仅需要单一技术上的突破,更为迫切的是如何对灾害进行准确预测,如何利用各种防治手段阻止灾害发生,如何整合各种技术手段实现多层次、多阶段的综合防控。
柳州市园林科研所高级工程师石亮成介绍,对付福寿螺,柳州已经找到了新的应对办法:以前对付福寿螺,只有用手抓,并消灭掉它红色的卵块。而现在,规模养殖场收购福寿螺来养黄沙鳖和鸭子,收购价能达到1元/公斤左右,经过这样的推广,一些县区农村稻田的福寿螺逐渐绝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副所长胡隐昌建议,在目前动物蛋白饲料来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应积极探索福寿螺作为鱼粉等蛋白饲料替代品的可能性。
胡隐昌认为,相对于植物,外来水生动物有隐蔽性特征,处理起来更麻烦“江河流动性强,情况很难控制。”他说,对付形成入侵的物种和没有入侵物种,策略有所不同,对形成入侵物种,目标是如何控制或减少其危害性,尽最大努力利用正面效益。
物种入侵有三条“通道”
预防为主的入侵物种治理模式亟待建立
外来物种一旦入侵成功,会对当地物种种类、种群结构、食物链结构、生物多样性等造成一系列影响,进而威胁农业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了解到,自然入侵、正常引进、包括走私在内的无意引进是外来有害物种得以入境的三大途径,由于外来入侵物种大多适应性和繁殖能力都非常强,且在新环境中缺乏天敌制约,防治工作难度很大。
入侵物种来势汹汹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对福寿螺数量变化的调查显示,福寿螺造成灾害入侵主要集中在北纬30°以下地区,一年可繁殖2至3代,世代重叠繁殖力惊人,在广州,一只雌螺经1年时间可繁殖幼螺32.5万只。
专家介绍,福寿螺在适生区定殖后,与生态系统内水生生物争夺生存空间、食物,使本地水生物种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甚至濒危或灭绝,造成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在稻田里,福寿螺啃食水稻等农作物的秧苗叶片和茎秆,严重影响水稻生长。据2006年的调查,福寿螺在云南16个州(市)中的13个有分布,总分布面积21.4万公顷,受福寿螺危害的水田有14.7万公顷,造成数千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