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30日开始的新一轮降水持续了50多个小时,直到昨天半夜才完全停止。据最新预报,今天夜间东部地区本市又将有降雨光临。“今年夏天北京的雨是不是多得不正常?”不少市民发出疑问。对此,气象专家表示,今年北京雨量确实偏多,但还在正常范围内。不过有气象学者判断,未来十年,我国北方面临暴雨威胁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
6、7月降雨比常年多3天
北京市气象局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陈大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的平均年降水是600毫米左右,一般来说,7月下旬到8月上旬主汛期内的降水就能超出冬春两季的总和,因此夏天发生大暴雨在北京历史上是常见的事。不过今年的降水确实要比往年多,往年北京6、7两个月的平均降雨量在243毫米左右,今年则为415毫米,单是7月21日一天就降雨195毫米。从降雨天数来看,常年6、7两个月的降雨天数为23天,今年累计26天,但也在正常范围内。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教授钱维宏介绍,北京夏季降水的规律是,大部分年头略少于平均值,少部分年头则较多过平均值,这就是说,隔几年就有夏涝的几率是很大的。据《北京灾害史》统计,近2000年间,北京共有391个洪涝或偏涝的年份,平均算起来,大致每五六年即有一次洪涝或偏涝。如1959年夏季,北京降水将近1200毫米,1963年的夏涝也十分严重。
北方暴雨规模比南方大
钱维宏说,论年降水量,北京不如南方大多数地区,但夏季暴雨的规模却比南方要大。7月21日,北京房山观测点的24小时降水达460毫米;1963年8月,北京还出现了日降水464毫米的局部暴雨纪录。而常受台风影响的广州,同项数据的记录不过是320毫米;海口是333毫米。长江流域各地,超过300毫米也是“百年一遇”的级别。
有气象记录以来,我国最大的两次暴雨发生在北方:1975年的河南省,曾发生日降水1054毫米的暴雨;1977年8月1日到2日,在陕西、内蒙古交界的毛乌素沙漠里,降水更高达1400毫米,比日降水量的世界纪录只少400多毫米。
华北开始回归湿润周期
钱维宏教授统计了明朝中期以来的气象资料,根据全国一百多个地方政府的较为完备的记录,他发现,近500年中,长江流域的降水通常在一个30多年的时间段偏多,下一个30多年则偏少,而华北则相反。因此他认为,虽然气候受很多因素决定,但从目前材料来看,华北与长江流域的降水年份基本上是相反的,且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一个周期约为60到70年。
北京气象局气候中心主任郭文利也介绍,北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多雨期,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持续少雨期,2008年以后,有往多雨方向转的趋势。近几年的持续多雨说明华北已经开始回归湿润周期,并将在2020年左右进入降水高峰。(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