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跃平说,利用遥感技术考古通过在空中实现对地面俯视,对一个地区地貌进行全方位观察,不会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大大节省了考古调查的成本。遥感图片容易获得一个地区的全局信息,同时,遥感图像成像尺度变化范围大,有利于人们对所得图片进行研究。有人做过统计,在相同范围内,用遥感与航空摄影考古的方法,在效率上要比传统的踏查方法提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在“文物三普”中,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文物局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与新疆和海南有关机构合作,对新疆地区进行遥感勘察,从卫星照片、航片上发现目标,用GPS确定坐标,然后对新发现的文物点进行地面抽样检查,发现了2000多处新遗址。同时他们对海南森林植被覆盖区的古遗址也进行了有效的遥感探测。
“最重要的是,遥感考古对古代遗迹的破坏相对于传统考古要小得多。利用遥感图像,可以在不破坏文物的前提下,了解遗址和古代墓葬的构造,尽可能地减少破坏。”聂跃平说。
建立全国性遥感信息库还原历史
遥感探测技术、地磁探测法、三维扫描,考古已告别了“拿着小铲子挖土”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现代高科技手段应用于考古。
聂跃平告诉记者,自己最近正在开展一项工作,在遥感资料的基础上,收集了遗迹分布区内可能收集到的航片、卫星照片资料,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京杭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古建筑进行了虚拟复原,并展示古时的漕运景象,充分再现了古人在开凿及发挥大运河作用的智慧和贡献。
“我国地域太广,即使是内蒙古区域,东部草原、西部沙漠、中部丘陵和山区,环境和遗址情况不一样,遥感的数据和参数使用都不一样。”聂跃平告诉记者,目前只是把已经勘察过的区域资料保留下来,进一步研究,积累参数,未来希望能建立一个全国的遥感考古信息库,这项技术的应用,将对我国今后应用这项成果进行大遗址保护规划、文保管理水平的提高、遗址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控、公众享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等都起到重要作用,“这需要很多年的数据积累。”(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