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曾经撰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计算机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主要生产国,飞速增长的经济和日益雄厚的科技基础设施,都使它走在了新一代计算机科技的前列。”
过去10年,中国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不足1%增加到10%左右。信息产业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带动了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信息化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人人都是一个“端口”,随时随地与世界相连
“最多的时候每天能送200件,少的时候也有三四十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坐在家里买东西了。”供职于上海一家快递公司的谢成伟告诉记者。这些年,网上购物迅速兴起。对此,无数像谢成伟这样的快递员感触最深。
网上购物,得益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
2008年,浙江省第一个光纤入户实验小区建成,家庭上网进入兆时代;2009年1月,我国发放了首批3G牌照,中国正式进入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目前,3G网络已覆盖我国所有大中城市和县城及部分乡镇;2010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首批三网融合12个试点城市名单,三网融合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手机的功能复杂了,电脑的体形苗条了,电视的频道增加了,网络的速度更快了。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端口”,随时随地与世界相连。
信息化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012年春节,全国铁路第一次全面实行网络售票和电话订票,旅客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火车票。40天时间,铁路通过互联网和电话发售火车票5085.3万张,数量超过总售票数量的1/4,明显减轻了窗口售票的压力,减少了很多旅客买票排队之苦。
据统计,2011年,我国5亿网民中,约有4.15亿人经常利用即时通信工具进行交流沟通,4.07亿人经常使用搜索引擎查询各类信息,2.44亿人使用社交网站进行信息交流,1.94亿人使用网络购物,4002万人利用互联网进行证券交易。
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互联网经济风生水起,前景诱人。
这些年,经历全球互联网经济的跌宕起伏,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逐渐成熟、壮大。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影响力不断扩大,盈利能力不断增强;百度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在全球搜索引擎市场里占据了一席之地;阿里巴巴改变了传统的营销方式,引导中国人进入网购时代,互联网创造了一个个“创富神话”。
信息化还催生了一批新兴的服务业。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万亿元,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80万人,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超过1350万人。
《经济学人》杂志坦言:“随着经济和网络产业的成熟,中国互联网将拥有全球影响力,从某些方面而言已然如此,互联网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特色被西方汲取。”
信息化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影视等产业迅速崛起,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2011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达 511.9 亿元,超过报纸广告的规模;网络游戏市场规模468.5亿元,同比增长34.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为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壮大网络文化产业指明了方向。
通达民意汇集民智,网络搭建沟通新桥梁
“(天津)西青区中北镇居民小区集中,居住人口越来越多。而公交车只有两班,每班等候时间均长达40—60分钟,建议增加一些公交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