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山东)日照市涛雒镇的村民,我们这里大鳞鲆养殖非常多,一家养殖户抽地下水的井都有好几口,常年不停地抽,这样下去,地面会不会塌陷?”
“我是(河南)驻马店市的,上户口时名字被工作人员填错,‘航’写成了‘船’,现在都开学了,我还办不了学籍卡、交通卡。为什么本地改不了,必须要去省会改?”
……
这是网友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上的留言。自2006年开办以来,《地方领导留言板》已累计接到近10万条各地党政“一把手”对网友留言的回应。截至目前,各地领导在这一平台上对网友作出的回复数量已接近10万项。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为政府与公众之间搭起了直接沟通的桥梁。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上百万个论坛、3.53亿博客用户、2.74亿微博用户。每天有上亿网民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交流观点、表达诉求。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了解民情、倾听民意、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重大政策出台前,通过互联网广泛征求意见已成为一种惯例。每年两会期间,政府通过互联网征求的意见建议多达百万条,为完善政府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台风又来了,这次是‘海葵’……预计未来24小时内本市将出现7—8级阵风,请注意防范。”8月6日至9日间,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官方微博“上海发布”滚动发出数十条微博,播报台风最新进展,并作温馨提示,让广大市民备感贴心。
近年来,政务微博以其亲民、人性化的特点悄然走红网络,成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互动的新平台。截至2012年6月,我国通过新浪认证的政府机构及领导干部微博已达45021家。其中政府机构微博为25866家,全面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
目前,已经建成的政府门户网站超过5万个, 75个中央和国家机关、32个省级政府、333个地级市政府和80%以上的县级政府都建立了电子政务网站,中央政府各部委办公业务信息化覆盖率从2001年的不足10%提高到了100%。
信息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社会管理中。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到《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公布,从汶川地震灾后救援到北京奥运火炬传递,从微博“打拐”到为贫困山区儿童提供“免费午餐”,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事件背后,都显示出互联网的强大力量。
信息化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便捷渠道;与此同时,我国在相关领域的法制化进程也不断加快。截至目前,我国已出台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共计200多部,形成了覆盖网络安全、电子商务、个人信息保护以及网络知识产权等领域的网络法律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风云变幻的信息化浪潮中,中国始终保持着锐意进取的姿态,走在了世界前列,信息化的中国也必将带给世界一个崭新的未来。(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