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至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存与数字化”国际大会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这一会议目的旨在寻求开发保存人类共同遗产的数字化战略。教科文组织为本届大会提出的口号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过去,我们就无法建设自己的未来”。
在数字技术成为知识创造及传递的主要方式时,数字方式文献遗产的脆弱性就日渐成为关注焦点。海量的人类历史见证,如文献、录音、电影、视频及照片等,都只在简单的几下点击后就可以完美地呈现在眼前。但数字化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存在隐忧,比如计算机故障或电脑病毒可以轻易将这些内容抹去,令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消失在数字化载体之中。
保存数字文献的挑战在于有时资料过于脆弱,甚至难以对其进行数字化存档。一些国家政府不重视数字化可能意味着预算不足、工作人员培训不够或者没有随着软硬件升级对数字文件进行维护。大多数情况下,财政问题是数字化存储的主要障碍。
瑞典国家档案馆保存部门负责人约纳斯·帕姆表示:“在我们为数字化提供的解决方案感到兴奋时,关于费用的切实问题却很少被提出来,特别是保存这些数字化文档的长期费用问题。”数字化成本难以评估,但是平均而言,三分之一的预算将用于数字化,同时另外三分之二的费用则用于资料组织、建立索引及向访客开放上。数字化对象的长期保存是另一项永久性的额外成本因素。
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一旦得到数字化存档,维护的类型是什么样的?帕姆表示:“不管我们选择遵循哪种战略,在着手进行大规模数字化之前,最需要考虑的是长期财政水平能够得到确实的保证,并以此开发一个保护战略。全方位的成本核算应当是计划过程的一部分,从而减少项目变成另一个数字黑洞的风险。”
资金不足正在严重威胁数字化保存工作。比如于1960年至1990年间制作的拉丁美洲新闻影片,是现存对古巴革命最全面的记录。它们从历史的角度展现了冷战期间全球两极化的时代以及非洲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和人民起义。古巴电影资料馆承担起复制据认为重要电影的任务,并制作字幕,分发到其他拉美电影资料馆。然而,仅仅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次电力短缺就剥夺了古巴电影资料馆继续先前努力的可能。既要保存视频影像,又要使其得到广泛的传播,这样的工作对于一个面临电力短缺的电影资料馆而言,确实有些不能承受之重。
把人类的过往历史传承给后辈至关重要,但数字化拷贝永远无法完整地传达或代替原件。尼亚审判法庭文件曾令纳尔逊·曼德拉因反对种族隔离而身陷囹圄,而该审判的纸质原件本身就是揭露种族主义的最好例证;同样《安娜日记》这样优雅却令人心碎的手抄本永远会唤醒人类对于二战中丑恶与罪行的记忆。无论何时,资料原件都是永恒的智慧之船,向人类传达着和平与可持续未来的要求。(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