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北京文博会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广泛关注。值得思考的是,很多非遗项目虽然被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但依然面临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的局面——
困 局
“宫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早年的宫廷珍品,你看它多漂亮、大气。”在12月19日至23日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期间,79岁的康玉生亲自上阵,现场演示宫毯制作技艺。
康玉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宫毯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说做宫毯是个苦差事,工艺精细繁琐,近年来老艺人陆续退休,而年轻人却招不上来,从业者越来越少。“现在从事此技艺的全国只有7个人。”而在2008年,这个数字是“10余人”。
近年来,被尊为“人间国宝”的非遗传承人尽管受到国家级的重视和支持,但在工业化量产和商业化运作的冲击之下,这些非遗项目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空间不断受挤压而碎片化、边缘化,随着传承人大都迈入银发高龄,许多绝活、绝艺因后继乏人濒临失传危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宫毯织造技艺因为列入了国家级保护项目名录,并有着北京地毯五厂的全力保护支撑,所以传承状况在全国来看,并不能算太糟糕。在地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传承人离世而成“广陵绝唱”的现象也不鲜见。
2011年1月22日,94岁的严邦镇与世长辞。作为浙江省衢州西安高腔的“活化石”,他的去世,标志着一部西安高腔传奇的终结。2011年年底,湖南省株洲县“太湖皮影戏”传承人唐升习过世,“太湖皮影戏”也随之失传。
非遗传承人保护面临严峻挑战。
瓶 颈
在文博会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孙颖指着一件华美的龙袍说,这里面用了大量纯金拉成的细丝,要几个月才能完成,这使其价格非常昂贵,而价格高又直接影响了销路。
其实很多非遗项目都是如此,因其制作方法的繁复、精巧,材质的独特、珍贵,只能手工制作,再先进的机器设备也替代不了其中的手工工艺。宫毯、京绣、雕漆、牙雕、景泰蓝、花丝镶嵌等非遗技艺,从设计到制作全都采用手工,中间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制成一件作品往往历时几个月甚至几年。
今年春天,记者去采访国家级传承人、雕漆大师文干刚时,看到他正带人往一面涂好漆的屏风上贴画稿。这面屏风,是为即将建成的北京市非遗博物馆制作的,已经进行了整整一年,还没正式开始雕刻。
手工制作的作品精美绝伦,但也必然带来批量生产有难度、资金捉襟见肘、人才短缺等问题。而这三大问题,正是扼制非遗发展的普遍性难题。
“要能沉下心,吃得住苦,耐得住寂寞,还要有一定的悟性,好苗子比较难挖掘。”这是很多老传承人一致的感受。同时,由于资金方面有一定的缺口,非遗项目要吸引和留住年轻人也存在困难。近年来,京绣、雕漆、花丝镶嵌等非遗项目都在尝试招聘大学生,但两三千元的月薪的确没什么吸引力。
“一上午坐着不动,可能也做不完一片叶子。”花丝镶嵌大师王树文在接受采访时说,“正是由于工艺繁琐,一直以来很难招到合适的人,城里人不愿意干,只好从山东、河北等地农村招学徒。”
差 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渗透在血脉中的文化,是以人为载体、长在人身上的活体遗产,因人而生、因人而传。因而在遭受市场浪潮的冲击与洗礼时,很多项目的传承与发展状况,往往与传承人的个性特质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