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非遗传承人,虽然身怀绝技,但在所传承项目的经营和推广方面并不擅长。几年前,北京市有关部门出资,把首都机场附近的一处院落无偿提供给包括康玉生在内的8位非遗传承大师使用,每人一座小楼,统称“燕京八绝”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但是由于康玉生年事已高,他所在的北京地毯五厂人手不够,加之生活配套不完善,最终宫毯项目无奈退出了那个院子。
近年来,也有一些非遗项目,得益于传承人的年轻、活络,交际、推广能力强,逐渐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比如,古琴,一度因为“曲高和寡”濒临失传。但在北京市大兴区,记者看到传承人王鹏打造了一个琴人的梦工厂——“钧天坊”古琴制作基地:这块一万多平方米的园区,不仅拥有古琴制造车间和技艺精湛的斫琴师,还有装饰古雅的琴室以及专业的古琴录音棚和音乐厅,出版了大量关于古琴的著作和音碟,一年至少培养120个学生。此外,王鹏还坚持不懈地举办古琴推介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古琴。
毕竟,术业有专攻,传承人不可能个个都有这样的推广能力。如何在传承中引入专业力量推广,而不是依赖于传承人的个人特质,已经成为非遗保护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探 索
近年来,国家对非遗保护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截至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已经先后认证了三批,共1488位。但是,纵观三批传承人名录,入选者年龄大都六七十岁,耄耋翁媪居多,年富力强者甚稀。
如何构建更加成熟、科学的传承人保护长效机制,培育文化传承新生力量,正在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热点。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对各级传承人给予支持。“十二五”期间,文化部还将继续对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予以资助,同时要求传承人开展长期稳定的传承教学活动,研究制定学艺者的激励政策。
令人欣慰的是,传承人自身也在抱团取暖,共同探索创新发展之路。2009年10月8日,由一批北京工艺美术界的非遗传承人发起的北京天宝楼文化经纪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一批国家和北京市的非遗传承人与天宝楼公司签订经纪协议,委托天宝楼经营管理他们的艺术精品。
2011年4月,天宝楼联合翰海拍卖公司,举办了首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专场拍卖会,14件上拍的工艺精品均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作,其中有8件作品成交。牙雕大师栾燕军的作品“群仙祝寿”拍出28万元的价格。
“非遗精品走向市场、走向收藏界,这是一次市场化运作的里程碑式的活动。”天宝楼公司总经理万紫指出,组建专业经纪人公司,把各自独立的非遗传承人联系起来,形成合力与规模,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繁荣创作,打造品牌,开拓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