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瓶颈只是可燃冰开采的障碍之一。业内专家认为,从开发成本角度看,“可燃冰”的经济效益是否足以与石油、天然气媲美,也存在疑问。“可燃冰”分离出的气体体积较大,运输难度极大,需要建造海底管道或将气体液化,不仅是开采,储存和运送的成本也相当高,而这些障碍一时半会儿难以解决。
中国的研究总体滞后正在提速
既然“可燃冰”的开采仍处于科学勘探层面,那么其商业化之路究竟有多远?对此,业界的主流预测是:在2020年前后能实现陆上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性开发,在2030年至2050年间有望实现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性开发。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可燃冰”开发利用的“起跑”阶段落后了一大步。
“相对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的可燃冰研究要滞后五六年。”据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李小森介绍,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对海洋“可燃冰”开展实质性调查研究,并于2007年5月成功获取实物样品。
进入21世纪,我国加快了推进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的进程。经过初步评价,科学家发现:中国南海北坡的神狐海域是“可燃冰”富集区,预测储量约194亿立方米,相当于目前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量总数的二分之一;而2008年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发现的“可燃冰”储量也相当可观。
在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编制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报告中,对我国“可燃冰”的研究开发路线图作过如下阐述:“从2008至2020年,完成对中国海域的可燃冰的勘探评估以及开采技术等前期准备工作;2021至2035年,进行海上商业化试采;2036至2050年,开展海上大规模商业化开采。”
近日,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又传来好消息:我国启动了“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技术开发”主题项目。据项目首席专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王宏斌介绍,目前该专项已被纳入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实施,执行年度为2013-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