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遥控器抛在一边,直接点击手机或PAD,电视屏幕就切换到了想要观看的频道;不用费劲搜索,电视终端会依据您以前观看的节目,自动推荐符合您收视习惯的内容……在3月21日至23日举行的2013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13)上,关于未来电视发展理念的探讨成了热点议题,而众多厂商的技术成果展示则让人们提前体验到了未来的电视服务。
未来的电视,究竟是啥样的呢?
多屏合一的时代
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电视用户的行为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针对英国电视观众的一份收视习惯研究报告显示,英国现在平均每个家庭拥有1.83台电视机,较2003年平均每个家庭的2.3台电视机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平均每个人收看电视节目的时间为4小时2分钟,较2006年的3小时36分钟有所增加,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或iPhone等便携设备来收看电视节目。
国内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在CCBN2013数字全媒体技术创新论坛上介绍,由于互联网的竞争,我国传统收视群体的比例正在减小。根据一项最新的调查,收看电视节目的年轻人群大概只有49.9%,而使用OTT视频业务的占到了23.4%;宽带用户不再使用付费电视业务的比例从2010年底的9.5%上升到2011年底的12.5%。
除了电视屏,还有PC屏、PAD屏、手机屏。据杜百川介绍,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数量迅速增加,电视机已经不是数量最多的屏幕。因应着这样的形势,目前,一系列的混合电视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混合电视业务将传统电视、OTT和应用混合在一起送到4个屏,比如德国的智能电视应用程序,可以提供250个高清网络频道,其中包括了天气、旅游信息等等。由于这些业务可以在电视IP连接的所有不同屏幕上实现,德国的智能电视吸引了数百万的用户,而且新的运营模式正在吸引更多的用户。
广电内容必须进入其他屏幕市场进行多屏运营,传统有线网络必须要向全IT转换。那么,在三网融合、多屏合一的背景下,未来电视该如何发展?CCBN2013对这一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在连续3个半天的未来电视发展论坛上,清华大学教授王兴军、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国荣、北京歌华有线数字媒体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建勋等众多专家围绕“互联网时代广电多屏互动解决方案”“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城镇化有线电视网络”“社交电视给传统电视带来了什么?”等论题进行了讲解,他们认为,只有创新才能生存,广电行业要发挥自身优势推进三网融合业务,在技术和运营模式上适应时代的发展。
从“看电视”到“用电视”
如何让电视屏、PC屏、PAD屏、手机屏等能够合而为一、实时互动?杜百川认为,在不能把每一台电视机都做成智能电视机、每个机顶盒变成智能机顶盒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机顶盒和智能手机来运营我们的交互电视。
今年的展会上,众多厂商的解决方案,也让人们提前体验到了未来电视的便捷与智能。
同洲电子有限公司展出了电视映像触控技术(俗称“摸摸看”),以及基于这一技术开发的飞Phone、飞看机顶盒、摸摸派平板电脑、广电定制电视等智能终端和飞飞看等业务和应用。
电视映像触控技术是一项基于Wi-Fi Direct无线技术的电视输入技术,它将电视屏幕映射到手机、PAD等终端设备,在手机、PAD上实现对电视低延时的操控,是“电视映手机,手机控电视”的技术。借助于该技术,观众将繁琐的遥控器抛弃在一旁,使用手机、PAD就能实现调换频道、点播电影、玩游戏等,使用电视就跟使用手机一样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