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意外受冷落
一边是排队体验太空舱、热火朝天开展机器人比赛,另一边,前不久诞生了被杨振宁评价为“可以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重大发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半个小时内却只有不到10名观众光顾。
“国家重点实验室:低维量子物理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陶瓷与精细工艺实验室”……在展区的一角,上百平方米的展台内,清华大学搬来了五六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让记者意外的是,这些如雷贯耳的实验室,却鲜有人光顾。
作为科研尖子,这里展出的内容其实非同小可。例如,二氧化钛制作半导体,颠覆了传统的硅半导体行业理念;人工碳纳米管制作的扬声器,只有薄薄零点几毫米厚,还可以变幻成任何形状……
“您看,这里面纱一样的一层东西,就是碳纳米管,播放mp3的就是好几万条小管子。”清华大学物理系二年级博士生陈柱子热情地介绍。和普通扬声器膜共振发声不同,这个扬声器是根据音量电信号,让30纳米厚的碳管瞬间发热或降温,带动旁边空气波动,从而发出声音。“它的音频很宽,即使只有手掌大的碳纳米管扬声器,也能发出重低音——普通扬声器必须做得很大才有重低音效果。”
不过,这样新奇的产品,几乎没有任何文字说明。陈柱子所在的低维量子物理实验室,此前诞生的在业内引起轰动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也没有成为展览“招牌”。“霍尔效应、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者,都分别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所以杨振宁先生说这个发现也是诺贝尔奖级别的。”陈柱子说。现场其他实验室也没有特别的“广告”。
除了现场布置简陋,这里的讲解员都是大学学生,校方并未就如何科普对他们进行培训。
“其实特别希望能有观众来。”不止一位学生遗憾地说。陈柱子告诉记者,碳纳米管可以吸引产业投资,也希望青少年能参与后续研究,解决碳管发热、音量不够等难题。材料系的一位硕士研究生也说,他们的二氧化钛半导体,存在摆脱液体导电、提高发电效率等难题,需要在今后10年内攻关。“原本希望可以在这里把研究难题告诉更小的孩子们。”一位清华学生坦言,“我们愿意现在就和青少年合作,让他们参与进来,跟我们一起克服现在的科研难题。”
一些路过却没有进去参观的观众表示,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了解,还是机器人和3D打印更“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