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军也感慨,好莱坞技术团队通过一个项目来练习技术,往往形成了分工精细的稳定团队。“国内技术团队对电影工业的认识太肤浅,本来就缺少经验,由于实力不够,还往往是有活儿了,各路人马才凑一起,干完就散伙。大家没有积累经验的意识,每次都是从头再来。”
“白菜价”让本土公司伤不起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国产3D电影数量激增,但谌鸿翔依然认为,这个行业规模太小,还处于小作坊时代。就是这个并不算多大的市场,国内3D制作公司还难得占有一席之地。加拿大、韩国等海外3D制作公司正以低价策略占领中国的3D电影制作市场,即使好莱坞也开始降低身段跟中国本土3D公司抢夺生意。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外国的团队就是比我们更强。人家要是有资金的话,自然会请海外团队。”谌鸿翔说,像韩国团队的价格其实并不比中国公司贵,韩国政府对他们有补贴,他们就敢跟中国公司打价格战。好莱坞的技术团队比较贵,价格一般是中国公司的六倍以上,国内制片方请不起整支好莱坞团队,但可以聘请几个3D技术指导,还能以此作招牌宣传影片的3D效果。比如,卡梅隆在天津开设了3D技术中国分公司,就是盯上了中国这块市场。
在外国团队的激烈竞争下,国内3D公司即使接到活儿,价格也极低。低到什么程度?灵动力量接《画皮2》时价格还比较乐观,但到《太极》时上下两部打包的价格,才相当于一部电影的制作费用。
除了海外公司抢市场,国内一些新公司为了挤入市场,也有意降低门槛。“你喊价600万元,我就喊价300万元,行业乱报价,恶性竞争很严重。”用白强的话说,国内公司的3D制作费已经沦为“白菜价”。
“我们不怕跟国外公司竞争,只希望国家能引导国产电影选择国内公司来制作。”谌鸿翔说出了本土3D制作公司的心声,“比如拿到多大的单,或几个单,政府给多少补贴,我们本土公司在报价上就有了优势。这样国内片方肯定愿意找国内公司做,对我们来说就是很大力度的支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