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节日,“滴滴滴”的短信声便不绝于耳,亲朋好友的祝福在手机之间飞来飞去。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短信成了人们表达情意的重要方式,而且,由于一批具有文学素养的短信写手的参与,手机短信从原初的诙谐“段子”,逐渐体现为一种个性鲜明的文本,具有了文学的某些品质,于是就有了“短信文学”这一新概念。
如今,依托于手机媒体的短信文学正风起云涌,成为最具有时代性、最贴近日常生活的文学新样式。有人说,在这个时代,手机已经成了我们身体不可分割的“电子器官”。拇指揿动按键,传送情感诗篇。“拇指上的文学”能否给文学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
手机短信也是文学
信息时代的手机,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手机短信”给文学提供了新的传播媒介。手机短信超越时空限制的传播,给疏远文学已久的大众带去了文坛的新讯息。那些多年来看文学期刊和长篇小说的人们,从自己的手机上读到了朋友转发过来的精妙短章、韵律诗篇。在候车的间隙、在上下班途中,在被现代生活切割成片断的时间缝隙中,这些结构紧凑、构思精妙的“短信文学”,给忙碌紧张的人们带来了片刻的阅读愉悦。
那么短信文学到底能否登堂入室被称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样式呢?有人认为短信因为其先天的民间性故而很难摆脱其庸俗性的一面,由此认为它不具备登堂入室的资格。不错,一些短信作品语言粗俗,蕴含肤浅,格调不高甚至低下,以调侃来追求语言味觉上的快感,很多是口水段子。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亦有不少短信作品比较注重语言技巧和思想内涵,形式活泼多样,富于智慧性、趣味性、娱乐性,已经具备了文学最基本的审美要素,比如,“寄给你的信/退了回来/说是/超/重/了”(《思念》)、“自流水线上/缓缓升起/你是一枚公用的船票/夜夜渡我回家”(《打工者的月亮》)这些就不妨当文学作品视之。和传统文学里面也存在低劣作品一样,短信文学也需要有一个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的过程,因为好作品都淹没在海量的口水段子中。
中南大学教授欧阳文风先生则认为,对新媒体时代出现的种种新的文学样式,我们要打破对文学保守的概念化理解,树立一种大文学观,以开放思维直面文学事实,正视文体类型历史变迁的合理性,宽容地看待文学的泛化现象。
最近几年,涌现出了不少比较专业的短信写手,创作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品位、读者喜闻乐见的短信作品,包括短信诗歌、短信小说、短信散文、短信小品文等诸多类型,短信文学的“文学性”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也正因为如此,现在对短信文学的争议渐趋平寂,短信文学基本上取得了与传统纸质文学、网络文学共存并生的发展格局。
短信文学是传统文学的延伸
在如今这个讲究高效率、高速度的信息社会中,面对生活的繁忙、工作的压力、喧嚣的城市以及激烈的竞争,人们已经很难摒除内心的浮躁,更无暇仔细品读经典文学作品,因而快餐式的大众文化备受青睐。很多人没有时间看长篇大论,但却能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读那些短小幽默的短信文学作品,以点缀紧张的日常生活。因此有很多人认为,短信文学创作样式的诞生对当代读者而言,在阅读文本上是个巨大的冲击。
对此,欧阳文风认为,短信文学是新媒介时代传统文学的一种延伸,是传统的文学形式和手机媒介融合的产物。短信文学不可能替代传统文学,它和传统文学有不同的审美品格和阅读群体,不管将来短信文学如何发展,传统文学都不会消亡,短信文学也不会一枝独大,两者是一种共生的关系。而且,从发展的趋势看,将来的文学会逐渐抹平媒介的界限,走向一种“全媒体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