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拥抱北斗的“90后”

2019-01-02 07:25:39

来源: 人民日报

  

  6天前,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宣布,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完成建设,并开始提供全球服务,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正式迈入全球时代。

  这是一代代北斗人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结果,这些成就是北斗人撸起袖子干出来的,是航天人挥洒汗水拼出来的。在这些北斗人、航天人中,不乏“90后”的身影。据统计,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五院),“90后”员工就已突破2400名,占员工人数的10%以上。在北斗加紧全球组网的攻坚期,这些“90后”将人生梦想与北斗导航紧密相连,在各个岗位上绽放光彩。今天,我们选取其中6位,聆听他们拥抱北斗的故事。

  一飞冲天

  他们是“追星族”,将青春写进航天事业,很酷!

  “小时候的理想是做个‘科学家’,毕业后选择了航天事业,才发现选择了离‘科学家’最近的职业。”

  ——航天人留言

  冬日的北京,寒风扑面,航天五院总体部大楼的监控室里,一排排电脑之间,一位脸庞青涩的小伙子正专注地盯着屏幕。

  “看!这就是卫星!”余速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与变化的折线图说。

  “这是卫星?”因为屏幕上看不到任何关于卫星的图案,记者有些疑惑地问。

  “这些数据的变动,就是卫星的‘心跳’。”在数据中与卫星“隔空对话”,身穿白大褂的余速,像是卫星导航系统的“体检师”。每颗卫星上天前,他都要完成数轮测试、每轮测几百个数据,阶段总结报告要写三四百页纸……犹如一位翻译家,在不同语言之间自如转换。

  相隔几米,是另一位“体检师”胡帆的工位。“我的工作是监测卫星在接受不到地面信号时,能否自主控制、自主运行。”发出指令、研判数据,这个“90后”的小女生,见人总是笑眯眯的,很难想象她给卫星换电缆、搬机器、调设备的样子,“光通电测试,就要陪着卫星整整两个月,感情能不深吗!”

  各个零件测试完好,还要管理好卫星的“发动机”——这是航天五院502所杨南基的工作。见到她时,她脸上略显疲惫,但谈及工作,眼里似乎能看到“光”。“控制推进系统犹如‘刀尖上的舞蹈’,是份‘难差事’,更是个‘精细活’。”

  难在什么地方?推进器加注时,由于加注燃料有危险性,要花近一个月的时间准备演练,确保加注点滴不漏……

  细到什么程度?推进系统71个部件、200多个焊点,最细的地方内径只有2.4毫米,既怕堵,又怕漏,需要拿氦气笔、肥皂水反复检测……

  作为全组唯一的女生,她没有喊过一句苦、叫过一声累。“自己参与研发的卫星上天了,便是最幸福的时刻。”

  除保障每颗北斗正常运行之外,卫星之间还需建立通路,航天五院西安分院的陈玲玲正坐在办公室里,进行紧张的测试。她像是个“大管家”,在卫星之间建立打通“太空天堑”的通途。

  “我不太会跟人打交道,更喜欢和机器打交道。”陈玲玲说,自己有点内向,见人说话经常“不好意思”,但与机器“对话”,就觉得“自在得多”。

  比起以上几位的偏重设计、测试,下面这位“建筑师”,似乎离北斗更“近”。

  “我负责卫星的组装。” 来自航天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的廖宏博说,如果把北斗卫星比喻成人体,各个核心器件就是卫星的“器官”,他的工作就是将各个“器官”通过导线等“血管”连成整体,赋予卫星“生命”。

  “亲眼看着北斗卫星从一个个零件整合成一个整体,觉得太神奇了。” 廖宏博说,“我们是‘追星族’,将青春写进航天事业,很酷!”

  卫星有了“生命”,还得接上“翅膀”,航天五院529厂的王国星,正忙着给北斗加装太阳翼:“长达十几米的太阳翼,水平安装误差要小于几丝,工作精度比头发丝还要细。”

  干这样的“细”活,做事就该“精益求精”。王国星却说在这方面曾“吃过亏”——刚接受北斗任务时,第一件事就是制作一种打孔模板。“在学校时做过,觉得比较简单,三下五除二就画出了图纸,交给了装配员师傅。”第二天师傅来找他,说工装精度不够、又沉又不好用。“通过这件事我发现,工作中的每个细节都需要慢慢揣摩掌握,凡事不能想当然。”

  划破天际

  他们是“技术控”,敢创新善钻研爱发明,特拼!

  “当了航天人,变得不再毛躁,就连孩子手工作品胶水涂得不工整,都要重新涂一次,容不得一点瑕疵。”

  ——航天人留言

  北斗的关键技术,在一代代北斗人手上取得突破并逐渐成熟,相比于前辈致力于填补技术空白、加紧“技术突破”,“90后”更像是“生产线”上的一线设计师。

  “分到我们手上的工作可能更基础、琐碎、庞杂。但对每个数据都不能马虎,一点问题都可能影响全局。”陈玲玲在刚入职时,面对繁重的型号任务,常常失眠,连做梦都是工作上的事。

  一次无线联试中,她发现了频谱仪上一条一闪而过的异常谱,此时距离整星交付仅剩几天。“遇到这种事儿,有经验的老员工也会紧张,她却没被‘吓住’,细心求证,抽丝剥茧,最终顺利地将问题解决了。”同事说。

  关键时刻能“扛”住事儿,遇到问题还能用“灵活的思维”解决。刚入职不久的余速,通过自己开发的“小程序”,提升了测试效率。“原来每测一个数据,需要多次往返于操作间与监控室,一上午微信步数就有上万步……”余速说,现在只需在电脑上输入对应设备的IP地址,即可完成测试,结果呈现也更加直观。说起设计灵感,余速却笑着说:“可能是因为我有点‘懒’,时间紧,任务重,也是被‘逼’出来的。”

  参与研制时,王国星发现太阳翼实际装配中,“依靠人力操作,费时费力,还有安全隐患”。他反复研究,设计出一款便于携带的新式调整装置,缩短了调试周期,提升了精度。

  “遇事先动脑,是‘90后’的一大特点。”王国星的师傅李文涛说,“‘90后’是‘技术控’,敢创新善钻研爱发明,天生有股拼劲儿。”

  一个新设备送来,胡帆常常能在一天之内研究透资料、学会操作,并写好新系统的操作程序代码。“确实非常紧张。写错一个代码都可能导致整个机器运转不畅,造成上亿元的损失不说,还可能耽误了卫星整体发射计划。”胡帆说,尽管很难,在大家帮助下,每一次都能顺利完成任务。

  廖宏博也说,“刚开始接触焊接,不得要领,手不稳、力不够,总是干着急。”有些零件焊接,需要把身子卡在一个角落,向后伸胳膊,反手伸入一个狭窄的槽里进行,力度的拿捏、操作的技巧,绝非一朝一夕能掌握。为了揣摩其中的技巧和力度,廖宏博拿笔写字、吃饭用筷子时,常比划着手上操作……

  1993年出生的廖宏博,如今已是北斗卫星的电装主管。“从来没有过员工新入职三四年就担任此职位的先例。”航天器总装中心副主任邱铁成说,有一次,焊接作业的质量要求近乎苛刻,大家就看到廖宏博桌上摆着60根导线,用于焊接练习,“大家都看到了他的努力”。

  在轨引航

  他们爱工作懂生活,总能保持最佳状态,超燃!

  “航天工作辛苦,工作之余我喜欢健身游泳;大汗淋漓之后,疲惫也得到了释放,感觉满血复活了。”

  ——航天人留言

  “近年来员工数量没有大幅增加,任务却越来越重,”航天五院科研人员介绍说,“万人一杆枪”要求“每颗螺丝钉都不能松”。

  “计划,对我们来说是最大的命令。”胡帆说,去年9月,她独自在西昌发射场,代表小组完成型号任务。“本来计划月底之前能干完活,‘十一’还能放个假,没想到在回来的机场里,又接到了新的工作安排……答应给别人做伴娘都没去成。”

  一次次约会爽约、一次次买了回家的机票又退票,他们的生活似乎在跟着北斗的节奏不断变化。“遇到迷茫的时候,给家人打个电话,就能重燃信心。”胡帆说,工作一年多来,陪家人的时间少了,但家人提起她,脸上有着一份自豪。

  面对这样一份不能过多对外人提起、忙起来却颠三倒四的工作,众多“90后”坦言,动力源自心底对航天的热爱与向往。“小时候就爱收集卫星发射成功的首日封。”从“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到“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中国航天由“大”变“强”的足迹,在杨南基手里被一一“记录”。“现在,正等着北斗三号的首日封……”

  回忆起第一次装太阳翼,王国星记忆犹新:为了让操作万无一失,那晚不知道加班到了几点。“做完后,从厂房出来,走在宽敞安静的航天城园区,望着深空中的繁星皓月,疲惫烦劳都烟消云散了。”王国星回忆。

  “学弟学妹们问我工作如何,我从不提‘忙’、不提‘累’,”余速说,不怕苦不怕累,是一代代北斗人传承下来的精神品质。工作之余,余速的朋友圈里写满了对生活的热爱,路边的小猫、山间的花草、金色的小号……发现美好瞬间,他们爱工作懂生活,总能保持最佳状态,超燃!

  提拉米苏、蛋挞、芝士派……廖宏博经常给大家做蛋糕,在大家眼里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暖男”。“做蛋糕的同时,可以放松身心,感受生活中的‘小确幸’。”廖宏博说。

  入职后,经人介绍,廖宏博认识了同在航天五院529厂工作的女朋友。两人能共同为国家航天事业付出汗水,“这是很幸福的事”。

  谈及未来,他们充满期待。“等到将手里的卫星顺利送上天,腾出时间出去旅游一趟。”杨南基说,“我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逐梦航天,也是在探究世界。”但就目前的工作情况来看,手上星还没走,新的星又会送来,“在北斗的全球组网完成之后,我就可以出发了……”

  “我是个理科生,缺少诗情画意,没给负责的星起出什么特别的名字。我觉得,‘北斗’就是它最动听的名字。”余速说,当火箭载着卫星划破苍穹、冲向太空时,那一抹绚丽的尾翼,就是北斗人奋斗的色彩……(余建斌 刘涓溪 吴 凯 张武军 王永战

  • 相关阅读
  • 数看中国手机品牌2018攻防战

      2018手机市场依旧处于低谷,无论国内还是海外。   根据Counterpoint发布的2018第三季度全球手机市场出货量报告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全球共销售3.868亿部手机,同比下降3%。坐拥全球第一大手机销售地区名头...

    时间:01-07
  • 几秒即可获结果 新算法让企业评价更高效

      知识爆炸的时代,大数据已非一个新鲜名词,呈指数级增加的数据量级与数据类型,百花齐放的计算智能,日新月异的计算设备不断提升人类的认知能力与知识储备。然而成熟的大数据应用远未实现,大量现象与结论仍...

    时间:01-07
  • 人工智能终端纷乱涌入 急需标准引路

    ??? 2018年末,在GSMA TSG终端工作组第34次会议上,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起人工智能(AI)终端标准立项,获得大会全票通过。   这是一次标准立项,而非标准通过,为什么却被产业界视为全球人工智能终端发展的...

    时间:01-07
  • 潘建伟:强国征程中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12月18日,非常幸运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在讲话中,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百年的探索做了全面总结:“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

    时间:01-07
  • 嫦娥奔月究竟“奔的啥”?

      1月3日的朋友圈被首张月背图刷屏。当日10时26分,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月球中继星传回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众所周知,人类探月的征途早就起步...

    时间:01-07
  • 从“傻白甜”到“杠精” AI有了认知智能萌芽

      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一个“杠精”:“这可不一定”“我可不这么认为”“那可说不准”……这些“杠”词要么在心里默念、要么在口中碎碎念、要么大声讲出来,无论是否表达,“杠”的意识出现均是人类独立思维的表...

    时间:01-07
  • 欧盟AI道德准则草案出炉

    ??? 近日,据外媒报道,欧盟委员会(EC)任命的人工智能高级专家小组发布了AI开发和使用的道德草案,内容长达37页,提出可信赖AI应具备两大要素,以及AI不可为的基本原则。   欧盟AI道德准则草案指出,可信赖...

    时间:01-07
  • 2018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

      美国   癌症免疫疗法成热点,基因编辑安全引关注   本报驻美国记者 刘海英   2018年,美国科学家向癌症这一顽疾发起冲锋,以细胞免疫疗法为代表的癌症免疫疗法成为研究热点,不断取得新成果,如证明...

    时间:01-07
  • 特写:冰天雪地“修橇战”

      新华社南极昆仑站1月5日电特写:冰天雪地“修橇战”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当地时间4日10时,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从海拔4018米的营地“拔营”,继续向60公里外的南极昆仑站进发。车队行驶了30公里...

    时间:01-05
  • 特写:冰天雪地“修橇战”

      新华社南极昆仑站1月5日电特写:冰天雪地“修橇战”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当地时间4日10时,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从海拔4018米的营地“拔营”,继续向60公里外的南极昆仑站进发。车队行驶了30公里...

    时间:01-0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