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嫦娥四号”书写人类太空探索新篇章

2019-01-04 08:30:12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嫦娥四号”成为人类第一个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中国与前苏联、美国有了并列第一的荣誉。“嫦娥四号”的探索将拓宽人类的视野和想象,我们在仰望星空和认知月球之后,必须为人类文明发展探明方向和路径,创造崭新的思维和方式,开辟浩瀚无限的时空和未来。

  昨天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相关报道见A3版)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背,书写人类登月史和太空探索史上新的篇章。1959年前苏联“月球3号”传回了第一张月球背面图片,1966年“月球9号”成为人类第一个成功软着陆在月表的探测器(着陆器),1969年美国宇航员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此次中国“嫦娥四号”成为人类第一个着陆月球背面的探测器,中国与前苏联、美国有了并列第一的荣誉。

  “嫦娥四号”着陆月背,表明中国航天技术控制的精准度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包括在垂直着陆上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嫦娥四号”的垂直着陆,是要将先前的着陆器在主减速段结束后由斜向前运动的轨道,改为垂直向下定点运动的轨迹,这就要求大幅提升“嫦娥四号”的着陆导航敏感器的性能,增加着陆导航敏感器的作用距离,以便“嫦娥四号”能像蜂鸟一样,眼观六路,飞行平稳,悬停空中,落点更准。

  由于月球背面的地形阻碍,光声电和图片信息很难传送到地球。为解决这个难题,中国早就在月球另一侧布局,于2018年5月发射了一颗鹊桥卫星到“光环轨道”上,让鹊桥卫星在月球背后6.5万千米之外的Halo轨道簇上运行,通过它的中转,月球背面的信息可以传递到地球。“嫦娥四号”传回地球的第一张月球背影照片,充分见证了此次探月的高科技创新成果。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也是国际协作的成果。在接下来的任务中,“嫦娥四号”要用装备的多项国外技术完成多项探月任务,如利用德国基尔大学研制的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探测月表的辐射剂量,用瑞典研制的中性原子探测仪测量太阳风粒子在月球表面的作用,用荷兰研制的低频射电探测仪聆听遥远宇宙的声音,等等。

  “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是人类探索外太空的良好开端,既具有民用意义,同时具有军事价值;既有理论和抽象意义,也具有实用和具体意义。探索月球表面和月下的物质资源,可以回答月球探索是否有实际意义。过去的研究表明,月壤中蕴含着丰富的核聚变材料氦-3,此次“嫦娥四号”后续的探测,将进一步证明这种核材料是否丰富和可带回地球使用,并探测月壤下的其他丰富宝藏,看是否能成为解决地球能源和材料匮乏的新来源。

  探索月球表面环境的辐射剂量,可以得知月球是否有利于人类生存,这也是探索生命起源,并回答人和生物“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的另一个线索和渠道。此次“嫦娥四号”携带了“月面微型生态圈”试验装置,内有马铃薯种子、拟南芥种子、蚕卵、土壤、水、空气以及照相机和信息传输系统等设备,以进行全方位的生命科学和其他科学研究。“月面微型生态圈”通过光导管能引进月球表面自然光线,以考察在真空、微重力、极端温差的外界条件以及保持“月面微型生态圈”内1-30摄氏度的温度和适当的湿度时,动植物是否能在月球表面生存。

  “嫦娥四号”对月球背面的探索,还要探清月球上是否有水、有氧气,月球背面是否因为有天然的“屏蔽”(没有任何来自地球的辐射干扰)而适宜在这种无比完美的安静环境做天文观测,以及月球矿藏组分、月表浅层结构勘探……所有这些都将拓宽人类的视野和想象,我们在仰望星空和认知月球之后,必须为人类文明发展探明方向和路径,创造崭新的思维和方式,开辟浩瀚无限的时空和未来。

  • 相关阅读
  • 数看中国手机品牌2018攻防战

      2018手机市场依旧处于低谷,无论国内还是海外。   根据Counterpoint发布的2018第三季度全球手机市场出货量报告显示,2018年第三季度全球共销售3.868亿部手机,同比下降3%。坐拥全球第一大手机销售地区名头...

    时间:01-07
  • 几秒即可获结果 新算法让企业评价更高效

      知识爆炸的时代,大数据已非一个新鲜名词,呈指数级增加的数据量级与数据类型,百花齐放的计算智能,日新月异的计算设备不断提升人类的认知能力与知识储备。然而成熟的大数据应用远未实现,大量现象与结论仍...

    时间:01-07
  • 人工智能终端纷乱涌入 急需标准引路

    ??? 2018年末,在GSMA TSG终端工作组第34次会议上,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起人工智能(AI)终端标准立项,获得大会全票通过。   这是一次标准立项,而非标准通过,为什么却被产业界视为全球人工智能终端发展的...

    时间:01-07
  • 潘建伟:强国征程中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12月18日,非常幸运在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在讲话中,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百年的探索做了全面总结:“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

    时间:01-07
  • 嫦娥奔月究竟“奔的啥”?

      1月3日的朋友圈被首张月背图刷屏。当日10时26分,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月球中继星传回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众所周知,人类探月的征途早就起步...

    时间:01-07
  • 从“傻白甜”到“杠精” AI有了认知智能萌芽

      每个人身体里都有一个“杠精”:“这可不一定”“我可不这么认为”“那可说不准”……这些“杠”词要么在心里默念、要么在口中碎碎念、要么大声讲出来,无论是否表达,“杠”的意识出现均是人类独立思维的表...

    时间:01-07
  • 欧盟AI道德准则草案出炉

    ??? 近日,据外媒报道,欧盟委员会(EC)任命的人工智能高级专家小组发布了AI开发和使用的道德草案,内容长达37页,提出可信赖AI应具备两大要素,以及AI不可为的基本原则。   欧盟AI道德准则草案指出,可信赖...

    时间:01-07
  • 2018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

      美国   癌症免疫疗法成热点,基因编辑安全引关注   本报驻美国记者 刘海英   2018年,美国科学家向癌症这一顽疾发起冲锋,以细胞免疫疗法为代表的癌症免疫疗法成为研究热点,不断取得新成果,如证明...

    时间:01-07
  • 特写:冰天雪地“修橇战”

      新华社南极昆仑站1月5日电特写:冰天雪地“修橇战”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当地时间4日10时,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从海拔4018米的营地“拔营”,继续向60公里外的南极昆仑站进发。车队行驶了30公里...

    时间:01-05
  • 特写:冰天雪地“修橇战”

      新华社南极昆仑站1月5日电特写:冰天雪地“修橇战”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   当地时间4日10时,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昆仑队从海拔4018米的营地“拔营”,继续向60公里外的南极昆仑站进发。车队行驶了30公里...

    时间:01-05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