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细胞打印:筛选个性化肿瘤药物“新招”

2019-01-08 07:57:10

来源: 科技日报

  “用3D打印出的微型肝脏组织,移植到小鼠体内,小鼠的生存时间有明显改善,有新生血管生成。”近日,在由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生物增材制造产业组主办、迈普医学承办的“生物3D打印驱动创新医疗”学术论坛上,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弢透露了3D生物打印的研究新成果。他强调,目前打印活体器官主要还在基础研究阶段,为临床做准备。

  “我们在探索细胞打印应用于人体的可能,已在规划的打印‘尿道’植入人体临床实验,有望成为世界上首例活体打印、现场植入的实验。”徐弢说。

  3D打印更能模拟干细胞生长环境

  生物3D打印技术的理念诞生于2000年,由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波兰提出。作为托马斯教授的第一位博士生,徐弢将此技术概念实现了。他和导师共同拥有世界上首个细胞打印专利。

  “《生物制造》(《Biofabrication》)杂志的影响因子已从0提高到8.383,可看出生物3D打印行业在这几年的迅速发展。”他说。

  生物3D打印的应用已从最初打印不可以直接用于人体但面向医学应用的材料,发展到细胞打印,将活细胞作为主要打印单元,构建人体的活性组织和器官。且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医疗领域中的细胞打印创新应用令人眼界大开。

  细胞打印能帮助人们评估新药物的疗效,实现个性化肿瘤药物筛选。“肿瘤药物治疗,最初用药靠经验总结,后来利用基因诊断发现靶点。但基因属于较基础信息,目前手段不能检测到所有耐药性及药物反应基因信息。”徐弢说,肿瘤用药发展到3.0时代,医生可将个性化的肿瘤细胞取出,进行组织层面的诊断,其中的难点就是重建病人的肿瘤组织。

  徐弢已对胶质瘤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等恶性肿瘤进行研究。他以胶质瘤为例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道:“我们从切除出来的肿瘤组织中分离出细胞,把其打印成细胞芯片。接着结合基因分析,把不同药物放在细胞芯片上进行治疗,从而找出适合病人的最理想药物。”

  在干细胞和免疫细胞治疗领域,细胞打印也大有可为。经过几十年发展,多种疾病用干细胞治疗效果趋于明确,干细胞研究及临床转化进入井喷的“黄金窗口期”。然而,面向临床应用的干细胞培养面临着数量、质量和污染的挑战。

  “在实验室阶段,少量干细胞就能达到研究目的,临床转化时一个病人往往需要数十亿级别数量的干细胞。从人体收集到的干细胞数量只有几百万或几千万水平,需要扩增到数十亿水平,这是巨大的挑战。”徐弢指出。此外,临床细胞培养不使用抗生素,污染风险增高。

  他正在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并发现在3D打印环境中更能模拟干细胞的生长环境,具备将几百万细胞扩增为数十亿细胞的能力。

  面临准入标准缺失窘境

  细胞打印是否有望植入人体进入临床呢?“目前打印活体器官主要还在基础研究、为临床进行准备的阶段。”徐弢解释,因为涉及到活细胞,不仅技术上要发展完善,各国还要进行监管和法规评定,但现阶段却面临着行业准入标准缺失的窘境。

  “实现简单的器官打印,目前是有基础的。” 徐弢说,世界上已有用人造膀胱,让孩子存活十多年的事实。美国有10多个小孩,天生膀胱小,每隔10多分钟就得上厕所,无法上学。他的导师从其膀胱里取出一块邮票大小的细胞活组织,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培育,细胞组织迅速成长,面积可覆盖足球场。随之制备膀胱模具,用高分子可降解材料构建细胞的支架,犹如葡萄架,把培育成的膀胱细胞种进去,大概1个月后,再移植到小朋友体内。“细胞来自自体,不存在排异问题。”他表示,在细胞打印阶段,要做的事是把原来手工制作模具的过程自动化。

  对于3D生物打印技术在临床规模化应用前景,他保持乐观的态度,“有挑战,有希望。” 徐弢透露,他准备和导师合作,利用病人尿道细胞打印一段尿道,用于尿道修复。

  尿道狭窄在临床上属于棘手疾病,目前用病人的皮肤或口腔黏膜修补尿道的治疗办法会造成二次伤害,而且遇上大段的、长的尿道缺损,更难以解决。

  “我们拟用细胞打印技术,将病人尿道内皮细胞和负责尿道收缩的平滑肌细胞取出,同时打印构成尿道的主要材料,将之组建成多细胞的双层结构‘尿道’,之后植入病人体内。”徐弢说,现在他们团队正在进行临床前准备,及规划临床实验。(记者 叶 青)

  • 相关阅读
  • 100个加速包 也没抢到票

      “每分钟‘光速’抢票100次,已经用了100个加速包,我咋就还抢不到票呢?”说起这几天的遭遇,白领张浩连连摇头叹息。随着抢票大战进入白热化阶段。面对“一票难求”,很多人买起了“加速包”、“加速套餐”...

    时间:01-08
  • 网络新“枫桥经验”报告发布:技术赋能治理 纠纷线上化解

      上世纪60年代初,浙江诸暨枫桥镇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枫桥经验”,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典范而被多地效仿。在跨入数字经济时代的今天,“枫桥经验”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

    时间:01-08
  • 来,看看这些上榜成果中的奇思妙想

      近日,中国科协发布“2018年中国生命科学进展”,克隆猴、天然免疫的“阴阳平衡”机制等成果入选。十大成果年年有,2018年的又有哪些特点呢?   几占半壁江山 4项神经科学领域成果入选   在十大成果中...

    时间:01-08
  • 中国市场成为“全球零售业实验室”

      总部位于瑞典的宜家集团近日在上海宣布,由集团旗下宜家购物中心投资开发的上海临空宜家荟聚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这一项目总建设体量逾43万平方米,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宜家购物中心中国区总裁丁晖透露...

    时间:01-08
  • 人工智能或能提前一周预测台风

      日本海洋研究机构和九州大学的研究小组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开发了从全球云系统分辨率模型(NICAM)气候实验数据中高精度识别热带低气压征兆云的方法。该方法可识别出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低气压发生一周...

    时间:01-08
  • 《科学》预测2019年科学大事件

      新年伊始,美国《科学》杂志网站在近日的报道中,对2019年科学领域即将发生的大事件进行了预测,其中包括揭示细胞内部的秘密、发现新物理学、确定下一个太阳系探测任务等等。   聚焦极地冰层   如果你...

    时间:01-08
  • 开辟新时代科技创新远大前程

      我们国家从来不会忘记开拓创新者,党和人民总是给予民族脊梁以崇高礼赞。   今天,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党和国家的荣誉殿堂上,少长咸集,群贤辉映。在此,我们向大会的召开和获奖科技人...

    时间:01-08
  • 国家科学技术奖全面实行提名制

      “2017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奖中试行提名制后,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评选全面实行提名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奖励办)有关负责人透露,2018年是《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进入正式实...

    时间:01-08
  • 激励创新 引领发展——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在改革中完善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题:激励创新 引领发展——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在改革中完善   新华社记者张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事迹广为人知,激励...

    时间:01-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