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胖五”7月复飞,年底送嫦娥五号去月球“挖土”

2019-01-30 07:37:02

来源: 科技日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杨保华29日在京透露,长征五号遥三火箭计划在2019年7月中下旬完成复飞,遥四火箭将于年底发射嫦娥五号。

  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当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获悉,继2018年成功书写37次宇航发射纪录后,该集团将继续开启“30+”模式,计划2019年实施30余次宇航发射,共发射航天器50余颗。其中,长征五号、嫦娥五号、北斗三号、高分七号等“大腕儿”均将登场。

  时隔两年,“胖五”要打翻身仗

  被称为“胖五”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我国现役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将担负我国空间站建设、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测等重大工程发射任务。

  杨保华表示,2017年7月2日长征五号遥二火箭发射失利后,航天科技集团认真完成了技术归零,并在2018年全年开展了后续质量工作。目前总体进展较好,还有一些局部工作有待完成。“遥三火箭计划在7月中下旬完成复飞,这个计划是可控的。”杨保华说。

  这将是长征五号打赢翻身仗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胖五”的复飞任务,将发射基于东方红五号卫星公用平台(以下简称东五平台)研制的新技术试验卫星——实践20号。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实践20号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吕红剑介绍,该卫星代表着我国高轨大型卫星平台的最高水平。东五平台是我国新一代超大容量地球同步轨道公用卫星平台,具有高承载、大功率、高散热、长寿命、可扩展、多适应等特点,整体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实践20号卫星将对东五平台的“高承载多适应桁架结构”“大功率供配电”“体分布万瓦级高效散热”“高效并联平衡排放推进”“大推力多模式电推进”等八大类关键技术进行在轨飞行验证,将推动并牵引以下一代甚高容量通信卫星为代表的相关型号立项研制工作。

  此次任务还将对长征五号火箭的运载能力、轨道设计等进行全面验证,考核验证火箭与东五平台的协调匹配性,为后续任务奠定基础。

  嫦娥五号任务将重启

  嫦娥五号任务是中国探月三期工程的标志性任务,将实现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如果长征五号遥三任务顺利完成,嫦娥五号任务将在年底由长征五号遥四火箭实施发射。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五号探测器副总设计师彭兢介绍,嫦娥五号任务目标是:经地月和环月飞行,在月面选定区域着陆,采集月球样品,经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过程,将月球样品安全送至地面。

  彭兢说,嫦娥五号探测器将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直接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

  据介绍,嫦娥五号探测器由结构、机构、热控、数管、工程参数测量、天线、测控数传、供配电、采样封装、GNC、回收、推进、对接机构与样品转移、分离机构和有效载荷共十五个分系统组成,各分系统相关设备组成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和上升器,在不同飞行阶段分别完成预定任务。

  五院深空探测和空间科学首席专家叶培建曾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取回2公斤月壤,将为我国科学家提供足够多的样本进行研究。

  还有哪些重头戏

  会上,航天科技集团专家还透露了一年内我国多项重要航天任务计划。

  除了长征五号遥三、遥四火箭飞行计划,杨保华说,将执行我国空间站各舱段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火箭,目前已经转入初样研制阶段。随着长征五号发动机故障归零结束,长征五号B火箭的研制已经纳入正常渠道。

  记者了解到,长征五号B火箭采用一级半构型,起飞重量837.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大于22吨。该火箭将在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首飞。

  杨保华说,该火箭将于年底进入文昌发射中心进行靶场合练,目前整体来看,技术上已经没有障碍。

  今年我国还将发射高分七号卫星,为全面完成高分专项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据五院高分七号卫星总体主任设计师赵晨光介绍,该卫星是我国首颗民用亚米级高分辨率光学传输型立体测绘卫星,主要用于我国1∶1万立体测图生产及更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产品的更新。其可服务于我国重大工程专项、国土规划和经济民生建设,例如雄安新区建设、冬奥会场地选址、“一带一路”重点项目等。以往需要大量测绘人员跋山涉水,耗费数年才能做完的工作,该卫星在短短几分钟内就能完成。“目前国际上只有少数航天强国具备1∶1万卫星测绘能力,随着高分七号的发射,将凸显我国测绘大国的地位。”赵晨光说。

  问世后六战六捷的长征十一号火箭,计划在年中实现我国运载火箭的海上“首秀”。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十一号火箭副总指挥金鑫说,该任务计划在我国黄海海域实施,可实现离港后一周之内完成发射。该火箭具备五级海况运输、三级海况发射的能力。金鑫表示,实施海上发射可满足日益增长的低倾角小卫星发射需求;发射点可灵活选择,航落区大多为公海,能有效解决航落区安全性问题。突破海上发射关键技术,还能为可重复运载火箭海上回收等技术发展奠定基础。

  此外,2019年北斗卫星导航工程将完成7箭10星发射任务,为全面完成全球组网建设奠定基础;捷龙一号商业运载火箭将实现首飞,各类民商项目发射研制立项齐头并进;全球低轨移动互联网卫星系统——鸿雁星座工程也将陆续开展试验验证。(记者 付毅飞)

  • 相关阅读
  • 主动对接国家需求,遥感人十年奋进路

      春节期间,中科院遥感人讲起了一张遥感图的故事。   2008年5月17日晚10点半,汶川地震5天后,正在单位值班的雷莉萍、刘良云研究员在查看遥感图时,突然发现灾区草坡乡一所小学的楼顶上,有6个醒目的红色字...

    时间:02-12
  • SpaceX拟为“星链”建100万个地面站

    SpaceX的卫星互联网项目“星链”艺术效果图 图片来自网络 ??? 人类距离将互联网“搬”上太空又进一步!近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姊妹公司太空探索技术服务公司(SpaceX Services)宣布计划建立100万个地面...

    时间:02-12
  • “80后”站长王建平:我在祖国的西陲仰望星空

      新华网北京2月11日电 题:“80后”站长王建平:我在祖国的西陲仰望星空   新华网记者 陈听雨   2019年初,空气中提前有了春暖花开的味道。   目标地点,位于北京东北部的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采...

    时间:02-11
  • 人工智能会成为优秀的天气预报员吗

      近日,一则人工智能或能提前一周预测台风的消息引发关注。报道称,日本海洋研究机构和九州大学的研究小组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开发了从全球云系统分辨率模型(NICAM)气候实验数据中高精度识别热带低...

    时间:02-11
  • 新设备可将大脑信号直接转换为语音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报道,有史以来第一次,美国科学家研制出的一套新系统,借助语音合成器和人工智能,通过监控某人的大脑活动,将其想法直接转化成了可理解、可识别的语音。研究人员称,最新研究为那些...

    时间:02-11
  • 中科院构建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责任体系

      日前,中科院党组发布《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就构建责任体系、强化流程管理、教育先行、严肃查处科研不端行为等作出具体安排。   中科院党组...

    时间:02-11
  • 网友模仿《流浪地球》特效 自制视频获片方点赞

    重庆朝天门来福士广场被P成行星发动机基站   《流浪地球》上映六天,票房累计已达18亿。这部被称为中国科幻片里程碑作品的影片中,不管是淹没于冰雪中的北京城、冰封中遭遇地震的大上海,还是遍布地表的地球...

    时间:02-11
  • 中国联通助力打造5G智慧码头验证方案

      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记者高亢)记者从中国联通获悉,近日,中国联通联合爱立信、青岛港和振华重工在青岛港新前湾自动化码头成功实现了基于5G连接的自动岸桥吊车控制操作、抓取和运输集装箱,在5G网络应用于...

    时间:02-07
  • 用魔幻光强技术 让原子量子比特变“乖”

      经典计算机的单元是比特(bit),量子计算的基础是量子比特(qubit)。有科学家把量子比特比作“海边一幅精美的沙画,一个浪打过就没了”。科学家们竞相寻找方法,试图将量子体系尽量和环境隔绝以延长被浪打...

    时间:02-07
  • “先驱者11”号有望第三个进入星际空间

      2018年12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旅行者2”号(Voyager 2)航天器追随其姊妹“旅行者1”号的步伐,挺进星际空间,实现了这一历史性的壮举。   据美国太空网1月30日报道,目前业已发射的航天器中...

    时间:02-07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