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王镓:玉兔巡视器的引路人

2019-08-13 07:53:48

来源: 科技日报

  8月7日,嫦娥四号着陆器和玉兔二号巡视器顺利完成第八个月昼工作,进入新一轮的月夜休眠。此时,玉兔二号已累计在月球背面行走271米,不断刷新着我国月球车在月面上的行驶纪录。

  月面路况复杂,要保证玉兔二号安全行驶,不仅需要来自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驾驶员”们精心操控,更需要“导航员”为它指明道路。

  为“玉兔”指路的人名叫王镓。这个名字挺特别。

  “镓”是一种金属元素,熔点很低,沸点很高。王镓名如其人,她的性格安静沉稳。在漫长而枯燥的工作状态下,她耐得住寂寞;激烈而紧张的处置节奏,她也能冷静应对。

  这样一位身材娇小、慢条斯理的“女导航”,争夺“世界第一”时,气势惊人。王镓是全球第一个准确报出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落点的人,也是处理该任务中第一张月面照片的人。尤其是在该工程中首次应用视觉定位技术,让她成为全世界同行的目光焦点。

  视觉定位是国际航天专家瞩目的技术领域,其以航天器预定落月区域的地面图片为底图,作为月面导航的基础。由于该技术是首次应用,可用于制作底图的数据很有限。此前嫦娥三号获取的数据和外场试验的数据,都被任务团队利用起来。

  在月面导航工作中,导航员虽然没有最终决策的权力,却必须有独立的思想。王镓不仅要根据科学家选定的探测目标来规划路线,还要给出自己选择此路的原因,更要前瞻到未来几步以外,目光长远地为玉兔二号规划行走路线,确保它在月背活得更久、走得更远。

  除了任务中的责任,在视觉定位技术领域,各国都有各自的方法。王镓和她的团队如同代表中国国家队在国际舞台上上演首秀,无形的竞争也给她带来很大压力。不过这些压力并没有压垮这个柔弱的肩膀,她稳稳地将“第一”握在手里。

  稳扎稳打的性格造就了王镓以不变应万变的工作方式,这里说的“不变”不同于因循守旧的保守,而是对待不同的工作岗位始终如一的拼劲儿。从2007年研究生毕业到北京飞控中心,在软件岗位当了5年“程序媛”,又到实验室做了6年科研工作,再到遥操作岗位担当重任,她在角色变换中稳扎稳打,不断学习成长。即使工作紧张繁忙,她却从未放弃学术研究,而是利用个人时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她的论文在第69届国际宇航大会上引起国外学者关注、在第五届载人航天学术年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她利用嫦娥四号任务数据撰写的论文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被EI检索期刊收录。

  每次玉兔二号被唤醒,王镓会告诉4岁的儿子:“妈妈要去驾驶小车了。”儿子就提醒她:“小心驶得万年船。”航天娃的耳濡目染,让她幸福而感动,也成为她全力以赴守护玉兔的重要动力。

  • 相关阅读
  • “最牛”望远镜建设遇阻 天文学家与原住民共抢“圣山”

    ??? 就在前一阵子,一位夏威夷原住民活动家在路中央躺了整整11个小时,目的是阻止科学家兴建一台新的大型望远镜——30米望远镜(Thirty?Meter?Telescope,TMT)。 ????这台望远镜的主镜直径为30米,是目前全球最...

    时间:08-15
  • 前7月快递业务收入超4000亿元

      国家邮政局14日公布7月快递业运行情况:1—7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30.1亿件,同比增长26.2%;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005.1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7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52.5亿件...

    时间:08-15
  • 让“视频警务”发挥更大作用

      无证驾驶、套牌车一直是全国道路安全治理的难题之一。在日前举行的中国道路交通安全论坛上,公安部交管局、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国正推进集成指挥平台建设,现已联网交通技术设备80万...

    时间:08-15
  • 我国首个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发布

      由知识产权出版社研发的“中知编校”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14日在京发布。该系统可实现图书出版全流程无纸化、电子化、智能化,大幅提升出版质量、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出版效率,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知...

    时间:08-15
  • “深海勇士”新发现:海底峡谷中存在半远洋沉积

      近日结束的“探索一号”TS12航次第2航段科考中,“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多次下潜,带科学家一览深海。其中在海底峡谷的下潜中,来自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时间:08-15
  • 187纳秒,见证20量子比特纠缠态奇迹

    ??? 近日,浙江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内单位组成的团队通力合作,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刷新了此前固态量子器件中生成12个...

    时间:08-15
  • 光谱:是它帮人类发现了宇宙大爆炸

    ??? 近日,俄罗斯航天集团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用“质子-M”运载火箭将俄罗斯与德国合作制造的“光谱-RG”太空望远镜送入预定轨道。“光谱-RG”是一个X射线望远镜,计划将在未来大约7年时间内扫描宇宙并发现大量星系...

    时间:08-15
  • 中国地震实验场 凝聚几代科研人的夙愿

      位于川滇地区的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以下简称实验场)是集科学研究、基础观测、成果应用和服务于一体的、全方位的实验场所。最近,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一年来,实验场建设进展顺利,已在实验场新增观...

    时间:08-15
  • 仅三个原子厚!最薄光学装置问世

      据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报道,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最薄的光学装置——一种只有3个原子厚的波导。此项研究成果可将现有光学器件的尺寸缩小几个数量级,或带来更高密度、更高容量的光子芯片。   加...

    时间:08-14
  • 地球可变身“望远镜镜头”

      望远镜越来越大,越来越昂贵,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呢?据美国《科学新闻》双周刊网站近日报道,美国一名天文学家提出,可利用地球大气弯曲和聚焦光线,把整个地球变成一个“望远镜镜头”。这种“地球望远镜...

    时间:08-1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