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高铁跑出“中国速度” 离不开这里的交通产业“火车头”

2019-08-14 08:03:58

来源: 科技日报

??? 胶州湾畔,黄海之滨,近期喜讯接连不断。我国首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这里正式下线,这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结出的丰硕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在青岛港大港港区1号码头,青岛大港海关关员快速验放了9列共90辆出口动车组,这批动车组列车为新型内燃动车组(S14),通关验放后海运至斯里兰卡。截至目前,从这里已累计出口斯里兰卡4批次共52列合计390辆内燃动车组。

????作为中国唯一集高铁地铁整车生产、轨道交通关键核心系统研发制造、国家基础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于一体的产业集聚区,城阳区正在打造中国高端装备技术创新的“新名片”和引领世界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城阳区委书记、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工委书记王波表示,城阳区把轨道交通列为重点发展的“1333”产业之首,举全区之力促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建设,集聚了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中车四方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大主机厂,相关配套企业200余家。去年区域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完成产值850亿元。今年以来,示范区新签约项目14个,计划总投资130亿元以上;拟开工项目13个,计划总投资300亿元以上;重点在谈项目30个,计划总投资500亿元以上,在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产城融合等方面全面发力,加快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高地。

????以示范区建设带动区域创新发展

????盛夏的青岛,骄阳似火。作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的支柱,中车青岛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呈现一片繁忙景象。每隔四天,就有三列CR400AF高速动车组下线,开往海内外四面八方。今年上半年,地铁创新产业园、轨道交通高端配套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三大园区”建设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或建成,标志着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示范效应日益彰显。

????“示范区建设带动了区域发展,我们梳理并聚焦轨道交通领域全国139家优质配套企业,开展全产业链精准招商,已走访企业90余家、科研院所10余家。”示范区管委经发局局长刘新岐告诉记者,围绕横向拓宽产业宽度,示范区与中铁电气化局、中铁磁浮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进神州高铁、浙江众合和青岛地铁开展合作;围绕纵向拉长产业链条,与深圳恒之源电气、丹阳铁龙轨道装备等30余家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示范区注重轨道交通产业高新技术化,谋划高速磁浮研发与制造产业集群,与软件类高新企业北京国信会视签订协议等,可带来20亿元产值。”刘新岐介绍,引进一期规模2亿元的中兴通轨道交通新材料产业基金、保利防务产业投资基金、赛伯乐基金也都即将落户。

????加快推进产业项目和产业载体建设。示范区将加快推进中兴通等计划总投资300亿元的13个产业项目,今年年底前开工建设。推进总投资350亿元的三大产业园区建设,轨道交通高端配套产业园的中科应化项目现已交付;地铁产业园一期已开工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加快推进前期工作。

????创新中心成为产业升级发动机

????截至目前,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已与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院士、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德国胡芬巴赫院士、美国密西根大学董平沙教授、北京交通大学贾利民教授等专家开展合作,并引进了德国蒂森克虏伯磁技术中心、哈尔滨焊接研究院、中国航发北京

????航空材料研究院等科研院所6家。

????作为全国首个高铁列车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青岛技术创新中心已成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的发动机。这个由国家科技部和国资委于2017年批准成立的创新中心,总投资600亿元,计划于2030年全面建设完成。其中正在加快建设的一期项目投资300亿元,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着眼于高速列车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结构、新工艺的应用和基础前沿研究,为高速列车发展提供强大的科研支撑。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眼下,创新中心首批引进的五个项目中,总投资22亿元的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试验室、高速磁浮实验中心和高速磁浮试制中心三个项目主体已经完工,将于10月份交付使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总投资52亿元的创新港、材料技术研究院、高铁名人苑等项目正在陆续开工。

????点燃创新中心引擎,提升区域发展环境。总投资约32亿元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1919项目已完成,主要包括科技馆改造升级、道路新建、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等。其中,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占地50亩的科技馆作为示范区和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的对外展示窗口,成为轨道交通研发制造成果展示、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集中展示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和创新中心规划建设成果、中国中车科技布局、全国铁路网布局、高速列车管理系统等内容。

????令人自豪的是,创新中心取得了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填补了航空与高铁客运之间的旅行速度空白,对于完善我国立体高速客运交通网具有重大的技术和经济意义。高速磁浮课题负责人、中车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丁叁叁介绍,5辆编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工程化样车的研制目前也在顺利推进中。按照项目计划,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工程样车将在2020年下线;2021年在调试线上开展系统综合试验,完成集成验证,形成高速磁浮工程化能力。

????创新中心全面带动城阳轨道列车产业升级,并同时提升我国轨道交通行业配套本地化进程。预计到2020年,以国家高速列车青岛创新中心为引领,青岛市轨道交通行业全产业链规模将突破1300亿元,本地配套率将达到64%。

????打造轨道交通产业创新高地

????如何抢占轨道交通产业高地?怎样打造高速列车技术创新高地?近日,城阳区举行抢占轨道交通产业高地作战方案答辩会。围绕“横向拓宽产业宽度,纵向拉长产业链条”,聚焦理清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通过思想碰撞、头脑风暴,彻底理清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产业高地的发展路径。

????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副主任刘青梅告诉记者,为了做强产业示范区,城阳区全面发起抢占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高地攻势。《城阳区抢占轨道交通产业高地作战方案(2019—2022年)》提出,把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打造成青岛市区域发展高端名片、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引领高地、全国高速列车装备制造高地、全球轨道交通创新研发高地。到2022年,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300亿元,年均增速11%,本地配套率提高到60%以上。

????城阳区通过打赢壮大产业集群、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招才引智、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提升等五场硬仗,抢占了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高地。刘青梅说:“城阳区充分利用好了示范区内的中车四方公司平台、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平台和示范区资源平台等三大平台,秉持开放的平台思维和集聚的网络思维,实现了要素整合创新。围绕中车平台,充分发挥中车集团的资源调配平台作用和配套服务网络,争取中车系企业本地布局、吸引配套企业落户;围绕创新中心平台,加快创新孵化和重点科研项目研究,建立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实现信息、资源集聚与共享;建设示范区资源平台,整合优质项目、工程等资源统一平台,通过信息公开和阳光操作,公平公正选择合作各方,实现政府各类资源的配置科学化和资源整合效益最大化。”

  • 相关阅读
  • “最牛”望远镜建设遇阻 天文学家与原住民共抢“圣山”

    ??? 就在前一阵子,一位夏威夷原住民活动家在路中央躺了整整11个小时,目的是阻止科学家兴建一台新的大型望远镜——30米望远镜(Thirty?Meter?Telescope,TMT)。 ????这台望远镜的主镜直径为30米,是目前全球最...

    时间:08-15
  • 前7月快递业务收入超4000亿元

      国家邮政局14日公布7月快递业运行情况:1—7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30.1亿件,同比增长26.2%;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005.1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7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52.5亿件...

    时间:08-15
  • 让“视频警务”发挥更大作用

      无证驾驶、套牌车一直是全国道路安全治理的难题之一。在日前举行的中国道路交通安全论坛上,公安部交管局、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国正推进集成指挥平台建设,现已联网交通技术设备80万...

    时间:08-15
  • 我国首个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发布

      由知识产权出版社研发的“中知编校”智能图书编校排系统14日在京发布。该系统可实现图书出版全流程无纸化、电子化、智能化,大幅提升出版质量、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出版效率,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知...

    时间:08-15
  • “深海勇士”新发现:海底峡谷中存在半远洋沉积

      近日结束的“探索一号”TS12航次第2航段科考中,“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多次下潜,带科学家一览深海。其中在海底峡谷的下潜中,来自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时间:08-15
  • 187纳秒,见证20量子比特纠缠态奇迹

    ??? 近日,浙江大学、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内单位组成的团队通力合作,开发出具有20个超导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其实现全局纠缠,刷新了此前固态量子器件中生成12个...

    时间:08-15
  • 光谱:是它帮人类发现了宇宙大爆炸

    ??? 近日,俄罗斯航天集团在拜科努尔发射场用“质子-M”运载火箭将俄罗斯与德国合作制造的“光谱-RG”太空望远镜送入预定轨道。“光谱-RG”是一个X射线望远镜,计划将在未来大约7年时间内扫描宇宙并发现大量星系...

    时间:08-15
  • 中国地震实验场 凝聚几代科研人的夙愿

      位于川滇地区的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以下简称实验场)是集科学研究、基础观测、成果应用和服务于一体的、全方位的实验场所。最近,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一年来,实验场建设进展顺利,已在实验场新增观...

    时间:08-15
  • 仅三个原子厚!最薄光学装置问世

      据最新一期《自然·纳米技术》报道,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世界上最薄的光学装置——一种只有3个原子厚的波导。此项研究成果可将现有光学器件的尺寸缩小几个数量级,或带来更高密度、更高容量的光子芯片。   加...

    时间:08-14
  • 地球可变身“望远镜镜头”

      望远镜越来越大,越来越昂贵,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呢?据美国《科学新闻》双周刊网站近日报道,美国一名天文学家提出,可利用地球大气弯曲和聚焦光线,把整个地球变成一个“望远镜镜头”。这种“地球望远镜...

    时间:08-1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