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  »  科学探索

超弹性抗疲劳碳纳米纤维气凝胶研制成功

2019-12-24 08:06:46

来源: 科技日报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俞书宏院士研究团队与梁海伟教授课题组合作,通过热解化学控制,将结构生物材料热转化为石墨碳纳米纤维气凝胶,其完美地继承了细菌纤维素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结构,具有显著的热机械性能,并实现了大规模合成。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上。

  具有超弹性和抗疲劳性的轻质可压缩材料,是航空航天、机械缓冲、能量阻尼和软机器人等领域的理想材料。许多低密度的聚合物泡沫是高度可压缩的,在重复使用时往往易疲劳,并在聚合物玻璃化转变和熔融温度附近发生超弹性退化。碳纳米管和石墨烯虽具有固有的超弹性和热机械稳定性,但涉及的复杂设备和制备过程使其只能制备毫米级尺寸的材料。另一方面,大自然中从几亿年进化而来的复杂层次结构生物材料,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而备受关注,然而由于它们是纯有机或有机/无机复合结构,通常只适合在很窄的温度范围内工作。因此,将这些非热稳定的结构生物材料转化为具有固有层次结构的热稳定石墨材料,有望创造出热力学稳定的材料。

  该团队发展了一种利用无机盐对细菌纤维素进行热解化学调控方法,实现了大规模合成、形态保留的碳化新工艺,研制的碳纳米纤维气凝胶较好地继承了细菌纤维素从宏观到微观的层次结构,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不随温度改变的超弹性和抗疲劳性能。由于碳纳米纤维气凝胶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机械性能并可实现宏量制备,在诸多领域将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特别是适合极端条件下的机械缓冲、压力传感、能量阻尼及航天太阳能电池等。

  • 相关阅读
  • 工信部:力争明年底地级市5G全覆盖

      23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治理能力,促进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5G网络建设,深化共建共享,力争2020年底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覆盖5G网络。   会议明确,明年要优化提升网络供...

    时间:12-24
  • 网络盲道,打开新“视”界

      除了推拿按摩,视力障碍人群还能做什么工作?答案越来越多样:盲文校对、教师甚至程序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视障人士可以通过读屏软件使用电脑和手机,进而了解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技能、丰富娱乐...

    时间:12-24
  • 出入境证件电子信息识读认证软件发布上线

      国家移民管理局出入境证件电子信息识读认证软件日前正式发布上线。机构用户可自行在https://szrz.nia.gov.cn/download/下载认证软件,经授权后进行出入境证件电子信息识读和认证。   据国家移民管理局出入...

    时间:12-24
  • 飞腾国产处理器聚焦行业生态体系建设

      近日,天津飞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主题论坛,汇聚来自全国的2500余位院士专家、行业协会和软硬件厂商等,共同探讨加快推动国产处理器优化升级和生态体系建设。论坛上发布的《飞腾安全架构规范PS...

    时间:12-24
  • 混合动力从地面走向天空

      提起绿色出行,人们可能很少会联想到飞机。事实上,航空业对于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全球航班数量快速增长,航空业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命题。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混合动力汽车由于兼具燃油车与电动车的...

    时间:12-24
  • 在线视频平台应更好保障用户知情权

      付费超前点播所遇到的最大非议是“与宣传不符”,这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视频平台有责任将会员可享受的各项权利告知用户,以更好保障用户知情权   付费超前点播反映了在内容制作、版权采购等成本居高不下的...

    时间:12-24
  • 机器人产业企稳回升

      机器人产业或将迎来拐点。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9年11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6080台,同比增长4.3%,这是继2018年9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开始陷入负增长后,连续两个月回正。专家表示,受到汽车产...

    时间:12-24
  • 聚焦高端科技 展开“海洋攻势”

      青岛蓝谷立足建设国际海洋创新高地,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用生态思维优发展环境,初步形成了从海洋研发到成果孵化,再到技术交易的海洋科技创新生态圈,海洋产业优势不断凸显。   位于山东青岛市鳌山湾畔...

    时间:12-24
  • 让科学“跑赢”科学流言

      5G基站、中国高铁辐射大,对人体有害?电子烟无毒无害,还可帮助戒烟?饥饿能够“饿死”癌细胞?近视能够治愈……经常刷微博、看小视频或逛朋友圈的人,或多或少都与这些“科学”流言见过面。其或冠以“重大...

    时间:12-24
  • “太空摆渡车”助力航天新征程

      2019年12月16日,由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搭配远征一号,以“一箭双星”的形式将两颗北斗三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北斗三号工...

    时间:12-24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