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反现代的论调,与本·拉丹如出一辙。
组织者而非领导者?
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人对本·拉丹和扎瓦赫里的藏身之处进行了密集轰炸。当地面部队到达时,他们发现超过一百具尸体,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称,扎瓦赫里的妻子和孩子也在这次轰炸中丧生。
有一盘录像带显示,本·拉丹和扎瓦赫里坐在山中溪畔的毛毯上,谈论“圣战”组织的9·11行动。苍白的本·拉丹说得不多,扎瓦赫里缠了条黑色的头巾,他可能还在为家人的死致哀,但他看起来状态不错。“这个伟大的胜利只可能来自真主的恩宠,”他用安静又骄傲的语调说道,“这不仅是一个人的成就——它是‘圣战’行动。”
现在,本·拉丹死了,世界都在关心:基地组织何去何从?扎瓦赫里藏在哪里?
扎瓦赫里的行踪还无人知晓。但较为普遍的猜测是,他躲在巴基斯坦。扎瓦赫里行事谨慎,掌握他的行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对组织内部,甚至家人都不会透露自己的行动,有时还常常制造烟幕弹,提供虚假的行动计划。
反恐专家表示,从战略上说,杀死“圣战”组织的支持者远比消灭思想容易。基地组织的思想,会跟创造它的可怕的政治、社会环境存在得一样长久。
即使扎瓦赫里能逃过美军的追捕,他领导下的基地组织,也极可能面临重重阻碍。一个首要的问题是,他是否能继续鼓舞新一代的“圣战”战士,能否维持本·拉丹追随者的忠诚。
《纽约客》杂志记者劳伦斯·赖特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本·拉丹和扎瓦赫里各取所需,谁也少不了谁。本·拉丹虽然有一套伊斯兰的理论,但缺乏日常事务管理的经验。而扎瓦赫里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他先前在埃及的经历,让其擅长于运作地下组织。不过,人们愿意为本·拉丹献身,对他却不见得。他是个好的组织者,却不是个天生的领导人,何况,本·拉丹很有钱,可以赞助因多年的游击战争濒临破产的埃及“圣战”组织。
美国《商业周刊》也发文指出,扎瓦赫里更像一个组织者,而不是像本·拉丹那样鼓舞人心的角色。据《纽约客》报道,扎瓦赫里的一名同伴,坦克指挥官Isamal-Qamari曾直接告诉他:“无论你属于什么团体,你不能当它的领导。”这名颇具霸气的指挥官认为,扎瓦赫里恰恰缺少自己这种气质。
个人的性格只是问题之一。本·拉丹死后,扎瓦赫里努力贩卖基地组织思想,想以此解决中东目前面临的种种问题。在2011年1月至4月间,扎瓦赫里5次公布了录音,它们被翻译后发布在Jihadology网站上。在讲话中,他试图将横扫阿拉伯世界的起义,归因于9·11袭击后,鼓舞伊斯兰“圣战”。他还号召在埃及建立一个伊斯兰教王国,并批评道:“那些要取悦美国的人,会在你们当中散布偷情、纵酒、道德败坏、家庭分裂以及一切形式的犯罪。”
但组织阿拉伯世界起义的年轻人,强调的是和平、民主,对建立伊斯兰王国兴趣不大。“‘圣战’组织思想的基础,是这样一个论点:‘圣战’是带来改变的唯一途径,”跟踪伊斯兰极端组织数十年的沙特阿拉伯记者JAMALKHASHOGGI说,“Facebook在这点上比‘圣战’组织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