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俄在克里米亚境内有黑海舰队3万之众,且装备着从舰炮到坦克装甲车辆在内的重武器,真要军事干预又何须冒险从境外调动区区数千甚至数百人马?不论军事常识或俄国传统,这类涉外军事干预均需讲究战略秘密性和战术突然性,事先掩藏意图是题中之义,“布拉格之春”侵捷如此,古巴导弹危机运进核武器如此,侵略阿富汗,甚至2008年南奥塞梯之战,俄从未在动手前大事声张地玩国会授权,此次的做法,恰表明其并不想真的大打出手。
普京的做法更接近于打桥牌中的“叫牌”,而欧美的反应也如出一辙,双方叫出的牌局未必就是真实牌点和意图,却无不在试探对方实力、底线,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双方都知道,真的陷入冷战甚至“热战”,对于两个拥有大规模核武库的国家和国家集团而言,将付出怎样的代价,“政治解决”或“政治对峙”是唯一的出路,但在此之前,必须不惜“身段”抢占有利身位。
对于克里米亚,普京希望尽可能获得、至少保住俄罗斯的战略利益,而付出尽可能少的代价,所以才摆出如今这副“引而不发跃如”的姿态;同样,美欧也希望用尽可能少的代价,巩固其在整个乌克兰范围内所获得的政治进展,所以才一方面摆出不惜重组“克里木同盟”和俄“打冷战”,另一方面对乌克兰当局军事保护呼吁装聋作哑——要知道北约和乌克兰直接接壤且乌克兰“西线不设防”,倘说“东来之俄军”可以“投鞭断流”,“西来之盟军”若真想助权,也是敛裳可过的。(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