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巴黎5月19日电 记者手记丨初探“黑色巴黎”
新华社记者乔本孝
“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国际博物馆日当天,记者在法国巴黎蓬皮杜中心举行的“黑色巴黎”展览上读到这句诗。诗句出自美国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1921年发表的名作《黑人谈河流》。
展览以“1950至2000年代的艺术流转与反殖民斗争”为副标题,陈列了150名曾在巴黎生活的黑人艺术家跨越半个世纪的作品。20世纪的巴黎是泛非主义运动重要活动地之一,是来自非洲与美洲的黑人艺术家不断相聚与告别的十字路口。展览文字解说指出,这些艺术家“同属一个不以地域或语言界定的国度”——都因“身为黑人而被放逐和支配”;出于对共同身份的高度自觉,他们“将种族的烙印转化为争取自由的武器”。
多哥画家保罗·阿伊1960年创作的肖像《年轻女人》正是这样一幅展现“抵抗”的作品。“黑人妇女”是阿伊画作的常见题材,画家希望借此修正西方强加给非洲妇女的“失真形象”。他曾说,“原原本本地描绘黑人妇女是公正的必须”。阿伊1930年生于法属西非,后在巴黎学艺,最终返回故土,设计了多哥国旗。
有的陈列作品更加直抒胸臆。美国画家默顿·辛普森1968年创作的系列油画《对抗》之一,画框里挤着一黑一白两张对峙的狰狞的脸,几乎撕咬在一起。作品描绘了因反抗白人压迫而遭镇压的纽约黑人,艺术风格来自画家在巴黎学习的非洲雕塑。
有批评家在这些作品中看到统一的“黑人精神”,即一种黑人身份与文化的自觉与自豪。但“和”中又有“不同”。展览陈列了一封塞内加尔首任总统桑戈尔写给哥伦比亚黑人画家埃里韦托·科戈略的信件。信中说:“黑人与非洲艺术源于我们各自的主体性,它既深植于黑人精神,又与我们所处的国家与时代有关。您是哥伦比亚黑人,您所表达的就是这个(国家)特定的黑人。我是塞内加尔黑人,也是一样。”
展览中也可以看到海地艺术家埃洛迪·巴泰勒米1994年的装置作品《致敬马隆祖先》。作品的核心元素是厚重头发结成的不同造型,艺术家用头发象征“生长”与“不朽”,向殖民时期加勒比海地区因不堪虐待而逃亡的黑奴“马隆人”致敬。
不同地域的黑人精神无一不表现出对公平正义的向往,而这又何止限于黑人或非洲?在这个聚焦黑人艺术家的展览上,还陈列了一期1972年出版的亚非拉人民团结组织刊物《三大洲》。该杂志关注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特别是争取独立、主权、和平与发展的斗争。时至今日,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人们团结自强,跨越大洲大洋,发出时代强音。
记者曾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常驻,对展览中的作品风格感到亲切,对作品背后的思辨与抵抗却感到恍惚,阅读看板的时间超过了欣赏作品本身,欲走马观花而不能。法国《世界报》评论说,此展至少要参观两次,第一次感慨这些黑人艺术家没有得到应有的艺术史地位,第二次再深入到艺术家与作品的世界中。此次初探“黑色巴黎”,未来宜再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