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中国有赡养老人能力的成人与老年人的比率是6比1,但按照目前的人口变化趋势,再过35年,这一比例将锐降为1比2”,劳动力的相对减少和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对中国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中国的退休金制度将受到严重挑战!
在我国社保体系中,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较优的养老金制度对于赡养老人来说无疑至关重要。然而,养老保险覆盖面广、成本高,在许多国家已经成为公共财政的一大负担。在我国,光凭征缴养老保险税的收入并不能满足养老保险支出,财政每年都必须向养老保险基金进行补贴,并且这种补贴还在逐年增长。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得不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
再分配功能是养老金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我国养老金制度虽然实际上是一个现收现付制度,但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再分配功能。
这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由于把精力集中于经济发展,过分强调效率,忽视了社会公平,走上了一条强化效率弱化公平的道路。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中国的基尼系数1991年为0.282,到2000年已达0.458,增长幅度较大,目前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1。中国养老金制度没有起到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相反存在逆向补偿的倾向。
4月20日,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主办的“21世纪中国养老政策的人口与经济分析”国际研讨会上,JohnJHamre,CSIS(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主席兼执行总裁对中国老龄化问题表示了深切的忧虑,“到2040年,中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到3.97亿,超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人口的总和。”
Hamre此行中国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介绍CSIS历时一年时间完成的研究报告《银发中国》引起了中国政府官员和参会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
该报告指出,随着中国出生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到2015年,中国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5%;到2030年,这一比例升至24%;到2050年,将有近1亿的中国人口超过80岁。而中国今天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到2050年可能会失去约18%至35%。
谁“替旧制度付账”
《银发中国》两位作者RichardJackson和NellHowe提出警告说,中国养老金制度原来主要局限于国企和公共部门,采用现收现付制。1997年改革后,国家把私营部门的员工包括到基本养老保险中,新制度主要包括现收现付制和个人退休账户。Jackson说,“现收现付制依靠现有劳动力为社会退休人员提供养老金,如果《银发中国》还不是非常富裕,那么届时中国工人的微薄工资将难以支撑一个老龄社会的养老负担。”
个人账户是1997年改革后建立的一个非常好的解决养老金的途径,体现的是“自我积累、自我保障”的原则。“但它在中国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私营企业主、包括不少新参加工作的职工都不愿意为这部分账户掏钱。”Jackson说,“原因是他们不愿意为没有资金的旧制度付账。”
关于“替旧制度付账”,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吴要武博士解释说,按目前的缴费率,私营企业的员工(1997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员工)应交工资的24%,“这大大超过了为满足他们将来享受的养老待遇所需要缴纳的费率。实际上是变相让现在的劳动者为自己和那些改革前已经参加工作的职工交纳双重养老金。”
80后赡养父母力不从心
在北京某房地产公司工作的刘虹,正在和男朋友一起租房住。“现在父母还没退休,身体也还不错。除非我们将来有孩子需要照顾,否则他们也不太愿意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