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资银行陆续断贷、个别企业用来扶持太子奶集团渡过难关的“救命钱”被银行划走的困境,李途纯以高风险方式“对赌”引进英联、摩根士丹利、高盛7300万美元注资,同时通过高层人脉,由花旗银行领衔,荷兰银行等六家外资银行共同对太子奶集团提供了5亿元的授信。经历了戏剧般的“股权失而复得”事件后,李途纯终因面临次贷危机、自身难保的花旗银行撤资而崩盘。
一个欣欣向荣的企业就这样因缺钱而死了?答案似乎并非如此。
当年太子奶集团的一些骨干人士表示,太子奶爆发式增长之时根本不缺钱,甚至一些年头资金非常宽裕。原因是太子奶是当时少数采用分级经销商销售模式的企业,根据经销商销售规模分等级进行折扣和返点,刺激经销商开拓渠道,增加进货量。这种“先打款后发货,卖不掉的货可退回厂家”的销售政策,经销商可获得正常的经销利润和高返利,而太子奶手上可以拿到大量的预付款。
2006年太子奶集团曾公布,在全国30多个省市设立了100个销售分公司,发展3000多个一级经销商。这样的超级销售网络在推动太子奶集团放卫星似的销售增长外,也面临巨大风险。拿货越多,现金折扣就越高的模式,诱惑经销商不再在开拓市场上下功夫,却四处寻找能打入货款的机会。其高峰期时吸引了全国约7000名经销商入彀。打入太子奶账上的货款,最高的一人有1200万元。可产品在市场上的实际销售率不断降低,成本反倒飙升。
大量被囤积资金用于扩张
几年间,李途纯斥巨资在湖南株洲、北京密云、湖北黄冈、江苏昆山、四川成都同时启动五大乳酸菌生产研发基地,形成“东西南北中”的全国性战略布局。可事实仅黄冈一个基地的产能就能满足集团的全部销售。
如此过速的膨胀,最终让太子奶遭遇滑铁卢。太子奶集团的多位中层人士认为,其中与李途纯就读的所谓EMBA学习有关系。“看到那些同学都是上百亿元的身价,管理的企业都是行业巨无霸,老板深受刺激,急于冲刺。”
阿成指出,其实企业的战略偏差早就存在。“标王”之后,李途纯越发倾向冒险,倾向于结交关系等。“当年央视竞标,不够格的太子奶能进城要价,其实凭的就是朋友关系。类似的经验让他对这些小概率的事情操作非常热心。”一些生产基地的建设甚至就是直接与领导的关注挂钩,有的则是一种政经利益上的交换。
其中,还有频繁的资本运作演练——用大量的经营性资金圈地,再放到银行贷款,争取另外一块地,如此反复。
个人精力倾注于太子奶集团资本运作上的李途纯,让二十岁出头的儿子李帅掌管红胜火商业、湘味食品、辣翻天等产业,其前妻负责五仙山度假旅游开发项目,其现任妻子负责太子化妆品、太子童装和广告公司。原太子奶集团办公室曾宣称,日出江南控股集团旗下拥有12家非奶业子公司2012年将达到17.3亿元的销售,并将在5~10年内控股11家上市公司。
“气球越吹越大,钱是不断地赔。搞童装是学娃哈哈的模仿秀,很多项目设置都随意而动,这样大的一家企业,他好像还是管理当年的饭店。”阿成说。有一次要到市里汇报,李途纯提了产值1000亿元的“卫星”目标,智囊中一位姓江的负责人反复推算了4天,仍没有得出这一辉煌结论。报告上去后,李途纯沉思片刻说:“这一代不行,就下一代,或者再下一代。”
混乱的管理,奢靡的生活
薪火传递的目标终未实现。产品开发上难有创新,奶业主产上的衰退,营销后劲逐年式微。2007年有乳业专家表示,因为缺乏有效的技术革新,太子奶无法击退国内外乳品巨头对乳酸菌饮料的插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