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部门解释说,之所以如此调整,一方面希望满足老年人刚性出行以及基本出行需求,另一方面希望倡导“爱心卡”的使用者合理安排出行时间,节约使用公交资源。
今天下午的听证会上,听证代表一一发言。23名由市政协委员、公交集团工作人员、法律工作者和普通市民组成的听证代表中,19人赞成对“爱心卡”使用方式进行调整,两人反对,两人态度不明确。但代表们对调整的具体方式和实施细节各持己见。
听证代表、律师查建纲建议,可以将免费乘车次数提高到每年800次,在高峰时段每次乘车计两次或2.5次。
昆明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陆泳认为,应该实行在工作日高峰时段不再享受免费,而是以普通公交卡的计费和优惠方式,但在其他时段,免费不限次数。
“发卡量是38.6万张,每天使用41万人次,也就是说每张卡每天使用一人次左右,说明限制日刷卡量不是迫切的问题。重要的是抑制老年人在高峰时段的弹性出行需求。接送孙子孙女上下学是刚性出行需求,不能迟到,但去公园、去买菜,就是弹性出行需求,可以7点半去,也可以9点半去。”陆泳认为,高峰时段出行按1.5次计次,并不能有效抑制老年人的弹性出行需求,只有将出行成本提得更高,才能达到缓解拥堵的目的。
昆明市政协委员岳卫平提出,如果限制年使用次数,应该规定结余次数可以转至下年使用,否则,可能会出现年底突击用卡的现象,加大交通压力。
一家公交公司代表表示,高峰时段按1.5次计次,在技术层面不可能做到,3000多辆公交车在时间精度上不能完全统一,可能会造成误会和矛盾。
部分退休人员代表对调整方案不赞成。73岁的退休人员严加秀说:“我住得远,到城里至少换3次车,平时还要送孙子上学,730次不够用。”退休教师龚翠仙说:“以前,我每个月公交卡充值不低于100元,实行‘爱心卡’之后,我们都说,这相当于政府每个月发给我们100块钱。这么好的政策,为什么要取消?”
不能将交通拥堵简单归咎于老年人踊跃出行
听证会后,昆明市交通运输局表示,将在近日把结果上报至昆明市政府,并向社会公布。一场上班族与老年人之间的“口水仗”,还远未结束。
自方案征求意见开始,几乎所有的当地媒体都大篇幅作了报道,并充分表达了各方观点。意见明显分为两派,上班族赞成“限制‘爱心卡’高峰出行”,老年人则将这一方案理解为剥夺他们的乘车权利和自由。
有老人表示,由于身体原因,许多老人不能开车、不能骑自行车,乘公交车是他们所能选择的惟一出行方式,而要求“错峰出行”,会加剧老年人的出行困难。
“就算老年人一个都不出门了,就不会堵了吗?”一位退休人员听证代表在发言时反问,为什么要将交通拥堵归咎于老年人的踊跃出行呢?
对此,一位相关人士解释说,并不是指责老年人造成了拥堵。“从昆明运力运量角度来说,基本能够承担起目前城市公交的需求,只是在高峰时段运力运量压力较大。这与老年人免费出行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个方案只是在寻求一个调整高峰时段流量的方式。哪种出行有可调整的空间呢?就是老年人的出行。”
多位代表也指出,这个方案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一位代表发言说,政府长期对城市公共交通投入不足,给公交公司的财政补贴迟迟不能到位,致使公交公司无力扩充运力,对“爱心卡”的实施有抵触情绪。
“交通拥堵是城市发展的综合性矛盾,但这场由征求意见引发的讨论,却将矛盾简单化和放大,将年轻人和老年人人为地对立起来了。”一位媒体人士表达了他的担忧。